孩子忘東忘西、老是要人提醒,5方法改變壞習慣
4、排序問題
有些孩子常要人提醒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會分辨,什麼事是該做的事,什麼又是想做的事。他們對於事情輕重緩急的計劃能力差,可以教他們「建立學習計畫」。
其實從幼兒園開始,就可以教孩子將「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分類。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將想做和該做的事畫下來或寫下來,並且前方可以有一個檢查欄位,讓孩子完成該事項時即可打勾。這個步驟很重要,不僅讓孩子學習檢查,看到滿滿的勾,也會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當孩子具有時間觀念時,就要教孩子把時間放進去,例如幾點要完成哪件事。到了大班,基本的日計畫表應該已沒有問題;而到了小學階段,就可以學習建立週計畫表了。
孩子總要人提醒,用5方法引導

1.反向學習法
所謂「反向」,就是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因為孩子很容易聽一聽就忘了,然而如果是透過一些反問題型,就能激勵孩子思考,更容易記住。常見的「反問」句型如: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有沒有漏了什麼?有沒有什麼部分還不懂?……等一開始可能需要家長問孩子,引導孩子思考,久了之後,孩子就會進入習慣化,在事件前或出門前,進行自我反問。
2.經驗借鏡法
常覺得孩子學不到教訓?那就務必要善用經驗借鏡法。可以找一紀錄本,記下當日重大事件,例如孩子又忘了帶東西回家,無須再責備,請孩子直接寫或畫在紀錄本中,接著引導孩子檢討,並討論改進方法。如果下次又忘,代表上次的改進方法可能效果不好,必須要讓孩子再思考其他可行方法,直到問題改善為止。紀錄的方式,除了文字、圖片,有些活動過程中發生的狀況,用影像記錄會清楚。
3.計畫擬定法
擬訂計畫表,是相當常見的方法,但真正願意花時間去規劃的卻不多,相當可惜。做計劃這件事,中大班就可以開始引導,思考分類那些是「該做的事」,那些是「想做的事」,甚至鼓勵孩子參與旅遊規劃,還記得兒子在大班時,幼兒園老師就有針對即將到來的校外教學,設計一份計畫表單,讓小朋友學習計畫。家長可以針對事件,或針對每日放學後的時間,請孩子擬訂計畫,寫下要做的事或要準備的物品。
4.心像練習法
這是一種預想的方法,請孩子將未來要發生的事,在大腦裡面先想過一遍流程及可能發生的狀況,來幫助自己釐清或記住細節與步驟。例如明天要去校外教學了,到底要準備那些東西呢?那就一起把活動過程想一遍吧!這能力與經驗也有關係,例如孩子可能不會想到遊覽車冷氣會冷,要準備外套,所以在做心像練習時,建議大人從中引導唷!
5.感官提示法
孩子有可能本身記憶能力不足、抑制干擾或自制能力不足,導致經常需要提醒,針對這樣的狀況,也可以透過多重感官輸入,達到自我提醒,增加記憶。例如常忘了帶作業,可以顯眼的地方(如鉛筆盒上),貼上”記得帶作業”的紙條,來提醒自己檢查。現在電子產品便利,也可以透過鬧鈴、錄音等方式,來達到自我提醒的效果。
斷絕無效的指令,有效作引導
教這種需要「不斷被提醒」的孩子,就是要斷絕無效的指令,情緒化的指令,抽象的指令;有效的引導,用理性的步驟化,具體又容易記的方法,增加孩子的反省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這樣才能讓你的孩子成熟長大,並且更主動負責!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