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讓幼兒學寫字,促進讀寫發展要有方法
2.帶著孩子閱讀並解釋
繪本的書名往往會貫穿整個故事,因此陪孩子閱讀時,可以邊介紹書名,邊指著每個字,到開始講內容時,每當提及書名的關鍵字,大人的手可以邊指著那些字,這有助於孩子認識文字。此外,講解文字情境時,也可以搭配動作,例如鑽過、爬上,幫助孩子理解詞彙意義。
3.反覆唸同一本書
幼兒常會有一個時期,很喜歡重複聽同一本書,在這個階段,大人可以透過「夥伴閱讀」、「輔助閱讀」的方式來提升幼兒的認讀能力。「夥伴閱讀」,就是大人在朗讀時,遇到幼兒可能認識的字,就稍微停頓一下,鼓勵孩子讀出這些文字。而「輔助閱讀」則時先由幼兒朗讀,遇到困難的字句,再由大人幫忙念出來,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跟孩子經常是輪流念書,甚至請大班的哥哥唸書給小班的弟弟聽,大人在旁邊輔助,小孩會覺得很有趣,有成就感。不論是哪一種閱讀方式,都建議大人將手指著每個字的下方,引導幼兒閱讀。透過這樣「重複念」、「指字念」,有利於幼兒將文字的形、音、義做連結。
4.營造自己閱讀的環境
書本(親子共讀過的書)要放在孩子好拿取的地方,每天要安排孩子能自行閱讀的時間,通常6歲的孩子,大概就能自己閱讀5~10分鐘的時間了。
5.認識自己的名字
名字分為姓和名,透過觀察自己名字、家人名字和同學名字,甚至老師名字,敏銳的孩子會發現,別人的名字跟自己的名字可能會有一樣的字,藉此讓孩子知道名字的用途,姓為何會一樣,自己名字有甚麼樣的典故、意義、期許,這都能幫助孩子對文字有進一步認識。
6.提供”寫字”的機會
這邊的寫字不是真的像紙本作業的寫,而是讓孩子練習用文字當成表達的工具,或者是說認識文字的用途,例如在自己的作品上面”畫”上自己的名字,製作父親節或母親節卡片時,試著把自己想寫的文字也寫在上面。其實這個年紀的寫比較像是畫,因為對他們而言,文字就像一種圖示,有機會”畫字”對孩子建立文字概念也是有幫助的。
7.將文字與藝術結合
找幾個筆畫簡單的字,鼓勵孩子用積木、貼紙或其他素材,將字排列出來(如下圖)。偏屬直線、橫線或斜線之筆畫少的字,可以讓孩子用粗的三角筆練習寫寫(畫畫)看,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將文字與意義結合,例如「口」就像嘴巴,「品」就是好多嘴巴一直吃,在品嘗食物的美味。「木」、「林」與「森」也是類似的引導方式。
▲鼓勵孩子用積木、貼紙等素材,將字排列出來
8.重視大小肌肉運動
小學之後,孩子書寫的需求會大增,想要讓孩子上小學後輕鬆一點,不該是在幼兒園時死記死背,而是該在幼兒園階段,讓孩子的動作能力準備好、文字概念建立好。因此除了上述針對文字概念的活動,孩子的大小肌肉控制和手眼協調能力建立也相當重要,可以鼓勵孩子多玩球、投籃、做家事、木工、勞作、彈琴、敲打樂器等,這同時也能鍛鍊孩子的觀察力與檢視能力。
提供適當工具,不給太多挫折感,才能真正讓幼兒學好寫字
幼兒能不能寫字,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其實本來在發展過程中,只要閱讀經驗多了,孩子自然就會想要寫字,更精準的說法是畫字,因為真的像在畫。當孩子自發性地想要”寫”字,當然予以鼓勵,不過建議提供適當的工具,例如粗的三角筆,或搭配握筆器等。但如果是像小學寫作業的方式,就擔心讓孩子挫折感重,降低了孩子未來的學習熱忱。希望讓孩子的讀寫能力贏在起跑點上,有很多方法,爸爸媽媽可以試試看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