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需求小孩11個特徵!父母必知的有效教養十重點
5種高需求孩子的有效教養
1、情緒反應強烈
教法1 | 先同理需求,再處理情緒
我們常常都搞反了,當一個高敏感孩子在尖叫大哭時,可能他們是有陪伴的需求、玩遊戲的需求、不舒服的需求…,當我們沒有先同理他們的感覺,就先去處理他們的情緒,像是「好了,有話好好說」、「別倒在地上了」,這時孩子的情緒只會越演越烈。
要搞懂孩子的需求需要時間,要先觀察一下,所以我們可以先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在哭」、「我知道你不高興」,在同理感受的話語出來之後,再趕緊找到他們的需求,最後才是去處理他的情緒。
教法2 | 覺察孩子的情緒線索
什麼是覺察?就是當一個孩子或寶寶的音調開始上來時,爸媽要在這時就覺察出孩子的情緒線索,在他正準備要爆炸之前,就要趕緊切進去介入,在爆發之前就開始同理他的需求。因為情緒是會累積的,別等到這些高需求小孩情緒滿出來時才去溝通。
有些媽媽會想說,等孩子發洩完之後再溝通。這樣不是不行,只是如果長期下來發現孩子情緒激動的頻率並沒有減少,或是孩子一哭一鬧就要30分鐘以上,那就代表他們可能是高需求的孩子,需要換個方法了。就要嘗試在孩子爆發前覺察他們的情緒線索了。
2、高敏感型
教法1 | 認知減敏感法
氣質上敏感程度很高的孩子,容易對很多事情都不敢做。這時可以透過繪本學習,讓他們知道那個情境可以不用害怕,來破除他們的既定印象。記得別對高敏感小孩說,「那又沒關係、那又不會怎樣」,這樣說是無濟於事的,反而還讓孩子覺得大人不會同理自己。
我們可以利用繪本,從故事中讓孩子自己發現,原來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沒有那麼恐怖。像是透過《沒那麼可怕》書中,引導孩子其實看醫生、幼兒園同學沒有那麼可怕。
教法2 | 需要角色演練
很多孩子需要透過演練的方式,讓他們學習與改變既有認知。像是用扮家家酒的方法,經由認知上的改變,讓孩子發現很多事情沒那麼可怕。
3、不妥協型
教法1 | 減少他說「不」的機會
我們是否常問孩子,「你覺得呢?好不好?」對於高敏感孩子建議別這樣問,因為他們的回答常常都是先回我不要、不可以。正確的做法,我們應該要比較具體的告訴他們,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
教法2 | 時間暫停法
當孩子硬不妥協時,我們要先停止溝通,讓時間暫停,大家先去各做各的事情。等晚點之後再來處理和講道理。因為在高需求孩子不妥協的當下,如果再繼續下去,孩子的情緒就會爆發了。
爸媽也可以趁此機會先去洗個澡,做做別的事,回來之後會發現孩子就可以溝通了。
4、毛很多、挑剔
教法1 | 回饋他的不舒服
第一句話,爸媽可以先說,「我知道你不舒服、我知道你不喜歡」,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兩個是同一國的。
教法2 | 需要時間選擇
高需求和高敏感的孩子,是需要時間去做選擇的。很多時候爸媽其實是有時間等待,只是在當下的情境中,爸媽被逼急了,不想給孩子時間選擇。像是早上出門前穿襪子這件事,爸媽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比較有時間時,先拿出五雙襪子給孩子選,給他們時間去做選擇,也能避免他們隔天早上拖到出門時間。
5、缺乏安全感
教法1 | 袋鼠社交
孩子還小時,不要因為孩子怕生就不帶他出去進行社交活動,可以採用「袋鼠社交」法,不管是去親子館、親戚家、餐廳都帶著孩子、並且都陪在孩子身邊,不強迫孩子跟人互動,也請大家目光別注視孩子,讓高需求孩子到了新環境依然有安全感,慢慢降低對於環境敏感度。
教法2 | 加強融合遊戲力
孩子較大時(5歲以上),要加強他的團體融合能力和遊戲能力,像是大動作、語言溝通的遊戲能力。很多孩子在團體中沒有安全感,其實是因為他們這些能力不足,以致於人際關係不好,感覺到安全感不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