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順他意就生氣?專家教2-5歲的三步驟情緒調節法
孩子的情緒問題一直是爸媽最關切也最苦惱的,尤其是幼兒,經常情緒莫名其妙就上來,問他怎麼了也說不清楚;甚至有時候,明明照著孩子的要求做了,結果孩子還生氣。
最「經典」的就是「不要」,明明孩子感覺就是想要,結果給他,他生氣說「不要」;不給他,他也崩潰說「不要」,難怪不少爸媽都說,照顧孩子其實沒那麼累,最累的是要處理孩子的「情緒」呀!
孩子不順他意就生氣 常見10進桃
上面有中3項,這篇就值得好好做一下筆記囉!
不同年齡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常見的情緒表達方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不同:
1.寶寶時期:藉由不同音調、型態和強度的哭聲,來做情緒或需求的表達。
2.學步時期:有較好的肢體運用能力,口語相對較弱,因此多用哭鬧和肢體上的攻擊(如打、踢、咬等)來表達負向情緒。
3.幼兒園時期:情緒表達較多樣,一樣會有肢體攻擊,但型態和學步時期略有不同,例如幾乎不會用咬的,但拍、打、搶、踢、推、捶、抓等皆可能出現,還會多了罵人、頂嘴等口語表達。
4.小學時期:絕大多數是以語言表達情緒。
這也意味著,如果小學時孩子還常用肢體攻擊來表達情緒,就不適當。
處理孩子情緒前,大人要先做7件事
情緒是會被渲染的,不只大人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孩子的情緒也會無形中影響大人的情緒,因此當大人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大腦一方面要抑制自己被孩子的情緒所渲染,二方面還要理性分析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最終找到解決方案,這過程是多麼的勞心費神。
因此,當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生氣時,建議大人要做到七件事:
1.冷靜:先覺察自己的情緒並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不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
2.覺察: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態,並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不開心,因為你在哭哭。
3.接受:尊重孩子的情緒,大人要知道人一定會有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不要急著制止,或忽略、輕視,大人的接納有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4.溝通:讓孩子感覺到大人對情緒的關切,例如我了解你真的好生氣,你需要先抱一下嗎?
5.安撫:要用安撫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情緒。研究發現,當大人多以體罰、咆哮、威脅或恐嚇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越容易有攻擊的外顯行為出現;或是大人多以忽略的方式對待孩子情緒,則會抑制他們負向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也會影響孩子的社交互動能力。
6.傾聽:等孩子冷靜一點後,一同討論引起負向情緒的原因,不斷應用反映式傾聽的技巧,幫助孩子釐清原因。所謂反映式傾聽就是大人單純地大略重述一次孩子口語或非口語的陳述(例如你是說你……?),不加以批評、給建議或分析,幫助孩子回憶過程,也讓孩子知道大人是關注孩子的情緒的。
7.引導:和孩子共同討論適當的作法,這包括教導孩子符合期待的情緒表達方式,以及處理情緒的策略。例如當有負向情緒時,較具建設性,且符合期待的表達方法有:(1)用身體或言語的方式主動溝通、(2)尋求大人協助。而較不具建設性且不符合期待的方法可能是:(1)逃避、退縮、壓抑或默默接受,發洩情緒或尋求大人慰藉、(2)身體或語言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