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最困難的地方:父母到底該「做多少」才夠?
平常可多帶孩子從事一些社交活動,如「跟著媽媽逛街買菜」、「參加親友聚會」、「參加社區遊戲團體」、「經常有親子活動」,「參加親子課程或遊戲課程」,自然而然就會學習如何與周遭的人群互動、應對進退,將來上學的適應力相對也會比較好。
3.培養專注力,融入團體也更聽得進去
從小培養孩子安靜持續的玩一些遊戲的專注力,如黏土、拼圖、積木、角色扮演、聽故事等,根據觀察,這群孩子進入校園的配合度相對就會比較好。
很多孩子玩玩具沒定性也沒耐心,如果是0~2歲的孩子,受到天生氣質的影響會比較大,就是不肯乖乖坐好玩遊戲,倒也無所謂。
但隨年齡的增加,2、3歲以後,靜態遊戲的專注力可要陸續發展起來,否則到了大團體可能專注力更分散,很容易變成團體中的游離者,孩子會變成要老師大量的下指令才能回來的人物。
4.觀察及培養動態遊戲的能力
經常有一些爸媽帶著安靜的孩子來評估,問我在團體中總是安安靜靜的觀察,想玩又不知道怎麼進入團體。
在我評估過後,我經常發現這類孩子,玩動態遊戲的能力不太夠,如玩球反應、平衡感、折返跑、肌耐力、姿勢協調、感覺統合等。
這群孩子通常跟不上或技巧不夠,不是選擇不玩動態類的遊戲,就是站在旁邊看,也是學齡前孩子常發生的狀況。
5.觀察及培養主動語言表達力
2歲以後,孩子會經歷語言文法的爆炸期,表達與理解能力會快速的提升,在家裡與在學校團體最大的不同,在於學校需要「主動式的社交語言」!而不是被動的仿說及表達。
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想要玩什麼遊戲,遇到什麼困難,甚至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執,都要有主動表達的能力。
所以,在教養上我們不得不提醒現在家庭,當孩子有需求時,千萬不要一個表情或一個動作,父母就立馬給回饋,問問孩子為什麼,多訓練孩子利用語言表達情緒、感覺、想法等,一定會讓他的學校生活更順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