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爭吵兩個一起處罰?錯!這會讓手足競爭更嚴重
客廳裡傳來兩兄弟的爭吵聲,弟弟拿了哥哥的玩具,哥哥搶回去:「這是爸爸買給我的,你不可以碰!」媽媽:「可是你放在那又沒在玩,弟弟為什麼不可以拿?」哥哥就生氣大叫:「這是我的!!!」兩兄弟又開始東拉西扯搶玩具。媽媽生氣就說:「收起來,都不要玩!」
有手足的家庭一定都會遇到這些讓爸媽頭痛不已的爭吵。
三個錯誤教養,讓手足吵得更兇
明明大人有在教,孩子還是覺得大人不公平,你確定教對了嗎?你以為教的很公平,其實在孩子心中根本不公平~
1、強調手足中間的排行責任,越嚴格管教,孩子越容易吵架!
研究發現,如果過度的強調,”你是哥哥,所以應該要負責、禮讓、懂事”,結果會讓老大背道而馳,因為孩子對排行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老大可能把情緒轉嫁到老二身上。
如果老大對弟妹充滿著憤怒與嫉妒的情緒,大人卻又忽略這些情緒,沒有加以引導,孩子自然會轉成其他的發洩行為,開始出現打人、攻擊弟妹等等….反而會讓他們將這些負面行為內化成自己與同儕的互動方式。
2、長輩特別愛誇獎某個孩子
大人不經意的偏心,不管孩子幾歲,都會讓孩子更討厭他的手足,最後用錯誤的方法,來爭取主要照顧者的關注。
3、假公平,犯錯就大家一起處罰
連坐法,也是父母常常的無心之錯。
例如「你們兩個搶玩具又打架,通通沒收,而且給我去罰站。」
這樣做,如果手足其中一方是對的,是一方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兒一方次無理的破壞規矩,會造成守規矩的那一方,更加的討厭他的兄弟姊妹。所以連坐處罰,通常是假公平。
父母越想做好「公平」,孩子會更憤憤不平
爸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越想要做好公平這件事,無疑是火上加油罷了!從心理層面來看更是如此。
人類是一個很容易變的動物,所以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我們會一直往上邁進,總是希望比別人好,例如比較瘦、比較有錢、比較聰明、位階比較高等等。
孩子當然也不例外,這是天生的本能,9~10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察覺出8個和12個的不同(多和少)(Xu and Arriaga, 2007; Lipton and Spelke, 2003),不到一歲的嬰兒就知道要拿大塊的餅乾吃,更何況是已經會說話的孩子呢?
所以永遠吵不完,尤其當大人又進來做「公親」時,這只會讓孩子覺得計較「公平」是很重要。
舉個例子來說,假期到了,全家大包小包出去玩,大人常會請較大的孩子幫忙拿東西,這時大的可能就會計較,「為何弟弟妹妹不用拿」,我們通常會回答「因為你長大了呀!他們還小!」接下來,爸媽可能就會這樣出招了:
招式一、啟動公平原則→也讓弟弟妹妹拿簡單的東西
招式二、希望老大轉念→長大雖然要做的事變多,但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招式三、教育什麼叫公平→那為什麼大人就得要做全部的事呢?……
招式四、同理心教育→真的好重,媽媽好希望你幫忙我……
其實這些方法當下未必完全沒效,但真的都埋了伏筆,多用幾次孩子就會破解了,例如:
招式一、啟動公平原則→也讓弟弟妹妹拿簡單的東西
(結果)大的繼續吵,不公平,他的這麼輕,我的這麼重……
招式二、希望老大轉念→長大雖然要做的事變多,但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結果)大的持續辯論,當小的比較好……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