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太依賴人家幫他?4招破解依賴心理
孩子一生下來本來就需要先依賴爸媽,但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依賴心會下降,開始渴望「自己來」。其實大多數孩子並不喜歡一直沉浸在這種依賴中,因此會發現2、3歲以上的孩子,很多時候大人想協助,孩子反而會有情緒,因為覺得被看扁、被不信任。
然而,也不是每個孩子在各個發展向度中都能夠獨立、不依賴。有些孩子念書很獨立,但表達很依賴(Ex.總是要他人幫忙發言);有些孩子生活自理很獨立,但情感上很依賴(Ex.很黏人)…各種不同的依賴問題,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獨立,學會為自己負責呢?
10個常見的孩子依賴行為
4種常見的依賴行為,爸媽可以如何應對
一、日常依賴
日常依賴指的是孩子經常等人家告訴他下一步做什麼,總要人家提醒,該收拾什麼、該帶什麼、該做什麼都不知道。對自己的事好像都「無要無緊」,甚至連「玩」這件事都要問「媽媽,我現在要玩什麼?」「媽媽,你記得今天6:00要提醒我看柯南唷」…
★可以這樣教:
這類孩子要重建大腦連結,建立責任感。所以父母要改變,成為「問句父母」。例如反問孩子「你有發現你現在在幹嘛嗎」、「你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呢?」、「你要怎麼樣才會記得?」……等,這除了讓孩子去意識到,自己有哪些該做的事,也同步在練孩子的組織計劃能力,當腦袋習慣跑這樣的思考流程,孩子才會增加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當然,有些孩子會因為專注力不夠而變成需要依賴,例如:明明知道要收拾明天的用品,但還沒收完就分心了,因此需要仰賴他人提醒;這時就需要教導解決分心的方法,例如自覺(我現在在看電視是對的嗎?我還有什麼事沒做?)、用圖片或文字記下來提醒自己,或者設定計時器。
二、學習依賴
學習依賴的孩子,特徵就是被動,不積極解決問題,沒人盯就不動,例如寫功課就一定要人家陪在旁邊、遇到學習困難時,就在等別人給他答案。尤其很常見的是,在天才領袖教育中心發現很多小學生有一個習慣,遇到不會的就直接去問媽媽,不會先想一想、不會去動手翻字典、不會去找課本。還有很多孩子對於特定的學習,總要大人三催四請,不然都不會動,這些都是學習的依賴,常發生在5到9歲的孩子。
★可以這樣教:
想讓這群孩子改變,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要培養「問題解決」能力。這可不是叫孩子去查資料這麼簡單,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怎麼查,或自己也不會主動想到要查,因此需要一步步反問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哪裡可能會有答案」、「可以先從哪裡開始?」…。當大腦這些神經迴路經常運作,就會串連起來,變成自動化,自然能提升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孩子學習時依賴大人盯,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沒興趣、沒動機或沒自信。自信問題需要調整難度,符合孩子能力,增加孩子自己完成的經驗。正向經驗多時,成就感才會提升,這時逐漸調整難度,孩子也會願意挑戰。而沒動機、沒興趣,就需要大人多花點心思了;如何將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跟學習結合,例如:孩子不喜歡練琴,但孩子喜歡某些卡通音樂,可以讓孩子發覺自己可以用琴彈出這些喜歡的音樂,這能增加孩子與琴接觸的時間,建立音感,也能增加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