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拖拖拉拉愛敷衍?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五大原則
如何將孩子的壞學習習慣轉換成好習慣?五大面向總整理
一、壞學習習慣–拖拖拉拉
有些孩子總是先做想做的事,而該做的事總是拖到最後一刻…
● 轉換成好學習習慣–建立學習計畫
從幼兒園開始,就可以教孩子將「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分類。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將想做和該做的事畫下來或寫下來,並且前方可以有一個檢查欄位,讓孩子完成該事項時即可打勾。這個步驟很重要,不僅讓孩子學習檢查,看到滿滿的勾,也會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當孩子具有時間觀念時,就要教孩子把時間放進去,例如幾點要完成哪件事。到了大班,基本的日計畫表應該已沒有問題;而到了小學階段,就可以學習建立週計畫表了。
二、壞學習習慣–被動學習
有些孩子寫作業、念書都要人家提醒,要人家盯,甚至自己有什麼作業都搞不清楚…
● 轉換成好學習習慣—主動學習
從被動到主動,「動機」很重要;要有動機,「有趣」很重要!可以善用課外相關讀物、桌遊,建立孩子的興趣,或配合學校學習的內容,實際到科教館、博物館或戶外去體驗,引導孩子與書本知識做連結,當孩子的小腦袋瓜中越能將學到的各類訊息整合在一起,就會越覺得有趣,增加學習動機。
三、壞學習習慣—不求甚解
很多孩子在學習時,不懂也不問,甚至其實根本也不知道自己不懂,反正答案是什麼就記,老師說什麼就死背,這樣的學習效率自然差。
● 轉換成好學習習慣—動手找資料
這需要先建立自覺,可以從做筆記歸納知識,或將接收到的訊息用自己的話說一遍開始。並同步反問自己理解了嗎?如果不理解,可以怎麼辦?是選擇詢問,還是自己動手查資料?又該怎麼查資料呢?這些問題,大人也要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建立孩子思考的模式與過程。
四、壞學習習慣—容易分心
有的孩子常常剛坐下寫功課沒幾分鐘,就起來走動;明明就在房間念書,客廳家人在講話,還可以插嘴;或是作業寫沒幾個字,想到其他事,就停筆去做其他事…
● 轉換成好學習習慣—分段學習
這需要明確的時間分段,善用計時器,專心學習20~30分鐘(逐漸拉長),可以休息10分鐘。讓孩子告訴自己,只要專心這段時間後,就可以休息一下,這能讓大腦更有意志力去完成任務。
此外,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想著同時進行很多事。若是怕忘記,可以先記下來,等一下再做。最重要的事,要營造學習環境,固定在書桌念書寫作業;容易分心的孩子,學習時也請家人配合,降低音量或其他干擾源。
五、壞學習習慣—敷衍了事
有些孩子寫作業的態度就是有寫就好,不管工不工整、正不正確,複習也是有看就好,匆匆翻過去,根本不覺得有念進去…
● 轉換成好學習習慣—建立檢查的習慣
學習檢查的方法,跟孩子說清楚規則,例如「手部」就是要勾起來、口不可以變成△…等。當孩子寫完作業,就請孩子根據此原則檢查一遍;同時訂立獎勵機制,如果檢查後沒有錯誤,且真的沒有錯誤,就可以有適當的積點,累積到一定點數可兌換獎品。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字跡變工整受到讚賞、正確率提高,也能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更有動力想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