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拖拖拉拉愛敷衍?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五大原則
你認為何時要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小學?國高中?答案是幼兒園時期。好的學習習慣能提升孩子學習效率,而高效學習和計畫、覺察與控制能力息息相關,也就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能力。
什麼是後設認知呢?
簡單而言就是一種自我覺察,能知道要「如何去看待及思考我們自身的想法」的能力,目前有許多研究顯示,後設認知與閱讀、寫作、數理、及各方面的學習息息相關。看似高深的「後設認知」能力,其實早在3~5歲時就已經明確發展。
甚至近年的研究顯示,1歲多的孩子,就具有後設認知的能力,因為從他們的行為可以得知,他們清楚知道「自己知道」。因此,我們應該盡早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才能促進孩子的後設認知發展,有利於孩子未來的學習表現。
小學生家長最常抱怨孩子的壞學習習慣有哪些?
1、做事拖拖拉拉
2、寫作業都很敷衍,急著交差
3、很被動,都要爸媽一直催
4、學習時很容易分心
5、重要的事常常覺得沒關係
6、常常玩過頭 沒時間觀念
7、功課做錯了都不願意訂正
8、寫作業都不檢查
9、對學習很沒耐心
10、不喜歡的學習都不能專心學
希望孩子養成好習慣,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思考:
1.當孩子已經有部分好習慣:
那麼大人就需要協助孩子讓好行為重複發生,讓好習慣更穩固,甚至是讓幾個好習慣串聯在一起,就能更節省孩子注意力的資源。例如孩子會先寫完作業再玩,可以請孩子再加上寫完後順手放到媽媽桌上。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可以藉由這樣串聯的方式,例如喝完的杯子拿到廚房,順手洗起來,讓好習慣更自動化地保持下去。
2.當孩子已有壞習慣:
習慣可以想像成是一連串神經迴路工作出來的結果,只是當此結果不是我們喜歡的,就會成為壞習慣,而往往自己都不易察覺身上有這些壞習慣。例如每次出門都搞到快遲到(拖拖拉拉),但自己可能還是不知道為何會這樣。
因此要打破壞習慣,首先要有自覺,而且必須消耗掉相當多的注意力和心力。例如要先覺察自己在出門時間快來不及時,居然還打開電視來看;而覺察到後,就要耗費意志力來管控自己的行為,隨時留意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進而改正拖拉的習慣。
3.當孩子習慣尚未穩定成熟:
就像神經迴路還沒有確定要走哪一條路徑,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重現該情境、多演練就可能演變成好習慣,例如一開始跟同儕相處,可能會搶玩具、大聲說話、告狀等,但強化溝通技巧後,孩子就能習慣與人相處。
4.當孩子尚未建立此習慣:
這時就需要正確引導,讓一開始就能建立好習慣的神經迴路,而且需要重複演練上百次,也有學者說一個習慣養成需要21天。總之一句話,好習慣養成是不可能一蹴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