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易怒、易崩潰?大人要教他處理情緒的方法【爸媽該學的9件事】
2~3歲的暴走期
這時期就是有名的trouble 2 terrible 3,大人最愛反應的就是,孩子明明就聽得懂,也會說,但就是很歡很盧難溝通,常常都要猜孩子到底怎麼了。因此這個階段要教孩子簡單的情緒詞彙,例如我不喜歡、我生氣、我哭哭、我怕怕……等,來取代哭鬧的表達方式,如果就是覺得不舒服,說不出來也沒關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來找大人抱抱,或抱自己最愛的玩偶,尋找安全感,先學習在情緒當下能與大人連結最重要,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哭鬧。
4~6歲的混亂期
這時期開始需要學習越來越多的規矩,以適應團體生活,跟在家時,大家以孩子為中心的狀況很不相同,因此適應不良的孩子會顯得很混亂。為了讓孩子更能適應團體生活,教導孩子辨識失控情緒、學習行為界線,練習表達挫折是很重要的。可以透過繪本、生活情境討論,在情緒當下是什麼感覺,例如同學把你的積木弄垮,你那時候會緊握拳頭、覺得全身好熱、好像火山要爆炸一樣,這就是生氣的感覺。這時候哪些行為是可以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爸爸媽媽可以一一列舉出來,請孩子練習分類。當然,不開心也不需要忍耐,因為有情緒是正常的,但可以鼓勵孩子學習將情緒說出來,會發現很多事情說出來後,就會舒服許多唷~~
7~9歲的控制期
這時正是小學低年級,老師已不像幼兒園老師般,隨時都能注意到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很多事孩子必須獨自面對,而且同儕也開始越來越有想法,會隨的孩子的反應而出現揶揄、挑釁、排擠、故意等行為。因此,如果孩子易怒易崩潰,通常很快在社交上就會出現問題,而產生負向循環。故,教導孩子冷靜的方法是很重要的,畢竟這時候大腦前額葉也在發展,自制能力會逐漸進步,可以透過情緒溫度計來引導,情緒應該要有分級,就像火災一樣,在有一點點不開心時,就要開始「滅火」,如果等到火很大時,是不是就來不及了呢!
家有易崩潰的孩子,爸媽要注意的9件事:
家有易崩潰的孩子,爸媽平常除了情緒教育外,在教養溝通上,也要注意以下9件事,孩子會更好帶喔!
1、日常作息盡量固定,讓孩子可預測。
2、減少活動轉換變動的頻率,例如下了課,要趕才藝班,回家後又要匆忙吃飯、洗澡、睡覺,這種一直轉換活動的行程,就不適合這類孩子。
3、給予孩子選擇權,提供2~3個選項最理想,讓孩子有自主的機會,當然不是每件事都讓孩子能決定,而是可以跟孩子討論好,有些事讓孩子決定,但有些事是不是就該聽聽大人的意見。
4、善用反映式傾聽,例如「我有聽到你剛剛說……」,這能讓孩子感到大人有聽他說,而且大人也能確認孩子想表達的是不是自己所聽到的,與孩子產生連結,接下來孩子才有辦法聽大人說。
5、充足睡眠,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整體耐力,減少因疲累而影響情緒控制的情形。
6、滿足孩子的感覺需求,觸覺、聽覺和本體覺能穩定情緒,例如聽規律頻率、柔和的音樂、玩黏土做勞作、跑跑跳跳等,前庭覺能產生快樂,例如盪鞦韆、溜滑梯等。
7、多用正面詞彙形容孩子表現,例如孩子敏感,容易誤解他人意思,可以跟孩子說你心思很細膩,這有時候是很棒的,但有時候可能會因此忘了還有其他可能……。當孩子總是聽到他人用負面詞彙來形容自己,就會認定自己就是那樣的人,那麼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就會更符合負面的形象了。
8、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線索,例如感到生氣時,身體會感覺到熱熱的……,陪著孩子一起學習覺察情緒,才能更有效的預防情緒爆炸發生。
9、邀請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說真的,事情發生後,責罵批評無濟於事,倒不如親子一起坐下來,告訴孩子,你一定也不喜歡這樣,我們來一起想想怎麼解決問題。情緒控制不佳的孩子,需要的是有人陪他一起學習怎麼控制自己,需要的是盟友,而不是多一個責罵自己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