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比較」爸媽必知的情緒溝通法
當聽到孩子比較的話語,大人可以這樣做:
Step 1:同理
大人應先透過反映式傾聽,重述孩子的話,「我有聽到你說你想要……」,確認孩子要表達的意思,並同理孩子失落的感覺,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是有被重視的,當孩子覺得自己有被理解,接下來大人的教導也比較能夠聽進去。
Step 2:安慰
確認孩子的感受,並予以安慰:「沒有,不代表你比較差或比較弱」。到這個階段,都沒有正面去回答孩子「可以還是不可以」,因為大人必須先跟孩子建立好情感的連結,因此除了認同孩子的感受外,也需要引導孩子思考「沒有=比較差」是自己覺得,還是別人會這麼覺得呢?所以你也會覺得其他「沒有」的同學比較差嗎?
Step 3:引導
引導孩子思考想要的背後真正原因或需求,如果孩子想不出來,可以反問孩子,你覺得擁有後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藉由釐清原因,爸爸媽媽也能了解,孩子只是一昧的跟風?想要交朋友?還是孩子現在可能遇到了困難,例如被同儕排擠或嘲笑。
Step 4:肯定
孩子能說出原因,就可以先給予肯定,肯定孩子是有思考過的,不論是否在大人聽來是多麼荒謬,但這就是在告訴父母,孩子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爸媽的教導。肯定孩子的優點,建立他的自我認同感,也提醒孩子思考自己有地而別人沒有的地方。
(進階版)Step 5:分析
接著請孩子分析擁有的好處及壞處,一方面說服爸媽,二方面也能再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否值得。以寶可夢卡為例,有了卡牌,下課就可以跟同學一起玩,也可以跟同學有共同的話題,壞處部分可能需要家長協助提出,例如不一定能買到強卡,可能會花掉很多錢等。
重點在於聽聽看孩子的想法,確認孩子想要擁有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已經有理性思考使用時機與限制。很多時候孩子想要的東西是很重複的,例如每次看到扭蛋機就要扭,但偏偏每次扭蛋裡的玩具完沒多久就亂扔,這時就該引導孩子思考過去類似的物品,是否都是玩一下就不玩了,它們對你而言真的重要嗎?還是其實你更喜歡玩的是…,少玩三次扭蛋機,就可以買一個桌遊了,這樣是否比較划算呢!
(進階版)Step 6:計畫
如果得到共識,接下來就是討論如何得到,擬定策略,總不能都是大人無條件出錢吧!要讓孩子學到有付出才有收穫,孩子才能懂得珍惜,懂得自制。可以建立存摺簿的概念,視覺化地讓孩子清楚知道離目標有多遠,是否要根據現實來調整目標。
但若衡量後,覺得不該浪費金錢,但孩子有同儕話題的需求,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沒有寶可夢卡,但卻可以陪孩子看神奇寶貝卡通,或上網了解更多神奇寶貝的資訊,這樣在聊天時就能融入。若家長覺得孩子目前執著的同儕團體是不適合孩子的,或許可以鼓勵孩子結交其他朋友,讓孩子接觸更多同儕,培養更多的興趣,眼界放寬了,自然就不比較不會執著於小地方。
做好一件事,讓孩子不再陷入「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教養迷思
最後要提醒,愛比較的孩子,通常會更需要大人主動的關注與讚美,因為他們很容易陷入「別人被關注是因為別人有…」的迷思。此外,大人的身教也很重要,像現在手機經常推陳出新,有不少人會因為單純追求新機而漏夜排隊,這種跟風、從眾的心態孩子也會學習,因此建議當大人在購買物品時,也要留意將自己的想法跟孩子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