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比較」爸媽必知的情緒溝通法
記得老大升三年級沒多久,回家就常吵著要手錶,當時老大其實已有一支電子錶,具計時、碼表和鬧鐘功能,在我們小時候,可是很受歡迎的,但老大卻不愛帶去學校,所以我們對於老大一直要買新錶很不理解,細問後才知道,他要的是有小遊戲、能通話甚至上網的智能手錶,因為班上同學幾乎都有小米或智能手錶,有些同學甚至有apple watch,只有他戴這種錶,他覺得好丟臉!
而當時剛升一年級的老二,也因為同儕都在玩寶可夢卡,整天吵著要買卡,問題是卡不是買了就沒事,從「無卡族」晉升到「有卡族」後,接著就會說卡太少、太弱,好不容易拿到強卡,過一陣子又會抱怨強卡太少,要更強的卡……,感覺卡牌就像無底洞,跟孩子溝通不該一直這樣花錢,孩子卻表示,這樣才能跟同學玩呀!同學下課都在玩這個,沒卡怎麼跟同學一起玩?而且別人的爸爸媽媽都讓他買:「為什麼我就不行!」
「別人可以,我都不行」孩子常說這句話,爸媽該如何教?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都曾有過「別人有,我也要」、「別人有,我也要」或「為什麼別人可以,我就不行」的想法,他們爭的可能是物品、活動或權益(如獨立),令大人覺得孩子怎麼那麼愛跟風,那麼愛比較,物慾高、不知足。但我們卻常忽略了孩子比較的背後原因,或許並不單純。
孩子愛比較最常見的四大原因:
原因一【心理因素】羨慕別人,沒有會覺得丟臉
這類的孩子,老是羨慕別人有什麼就也想要擁有,因為若大家都有,而自己沒有好像就有點丟臉,跟不上大家的感覺,也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原因二【社交因素】想要跟同儕有共同的話題,想融入
這類的孩子,總是特別怕孤單、怕自己被團體孤立,所以需要融入團體希望有共同的話題,才不會被同儕忽略。
原因三【內在因素】想要讓他人注意到自己,自我認同感不足
這類的孩子,希望自己是團體矚目的焦點,因此會希望藉由他人的注意,來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多半會有這樣的狀況來自於自我認同感的缺乏而造成的。
原因四【發展因素】過度重視公平不公平
這類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狀態,去做一些衡量與比較,因為他們實在太過於在意,導致極度追求所謂公平性的問題。(但你會發現,其實所謂的公平性,往往孩子的標準也較偏向於自己,容易演變成自私或太過主觀的心態)
以上原因,都會造成孩子容易出現「比較」的心態,大人不該只是朝著要孩子學習控制物慾、學習知足、學習不羨慕的方向去引導,而是要深入了解孩子「比較」背後的原因,進一步引導,才能令孩子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