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心常見的6類型,用對方法教很重要
孩子易分心(類型4)退縮放棄型
這類孩子會很明顯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很專心,但覺得自己不行的事物就容易分心。主要原因是對自己沒自信,心裡好像有個聲音告訴自己「這個我不會」、「這個好難,我不想學」,因此影響學習動機,這種焦慮怕輸、怕失敗的心,自然無法專心,而分心就更學不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想打破這個循環,就要讓孩子先變得正向有自信,運動是增加正向情緒的好方法,因為運動能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向情緒出現,且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能促進正向情緒,令人快樂,血清素能對抗憂鬱,因此培養每天運動的好習慣是必須的。再來就是要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可以透過獎勵制度、拆解活動逐步調整難易程度等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溝通清楚大人的期待,大人要讓孩子知道你會陪著他一起努力,大人也要避免過度責備,讓孩子感到被支持,自信也就能提升。
孩子易分心(類型5)情緒混亂型
這類孩子的分心主要是來自情緒影響,他們情緒好時是能好好專心的,偏偏他們心思敏感,容易誤解他人意圖而易怒,而一旦生氣,他們很容易不斷「反芻」這個生氣情境(生氣反芻特質),白話來說就是會一直越想越生氣
,而無法專心接下來的學習。或者有些孩子是想要做出挑戰行為,例如已經說了不可以坐兩腳椅,還刻意要坐成一腳椅。由於這些挑戰、故意行為,會令人懷疑究竟有沒有專心上課。還有一種是耐挫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就當機卡關,表現出的行為就是分神。
儘管這類孩子外顯的問題行為往往是情緒調控、對立反抗,分心往往不是老師最常抱怨的,但由於孩子分心於情緒中,學習效果就會打折扣,對於自己的成績不好,可能又影響情緒穩定,因此也需要大人的關注。
情緒調節訓練,心智解讀能力提升是這類孩子所必須的,孩子必須能更正確地解讀他人的意圖、想法,此外,也要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到自己的壞情緒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例如無法專心聽課、交不到朋友,不喜歡這樣的結果,那麼就要教導孩子學習冷靜的方法,例如深呼吸、喝水洗個臉,學會冷靜才不至於因情緒影響學習。孩子也需要衝動控制的練習,像撲克牌的心臟病、一二三木頭人等,學習自我控制的能力。
孩子易分心(類型6)感覺失調型
有一類的孩子常常不專心的聽,或不專心的看,例如沒有辦法完整的聽到別人在交代的內容;或是在考試寫作業的過程中,會常常這裡漏掉、那裡沒看到,感覺很粗心。上課時也容易因為跟不上老師講課速度,而注意力跑掉,這種分心屬於大腦視知覺及聽知覺失調的狀況,常常發生在四到九歲的孩子身上。透過視、聽知覺以及視聽動覺的整合,能有效改善這類孩子的分心問題。
四到六歲的孩子,一定要給予聽知覺訓練。聽知覺活動例如:(請你跟我這樣說)佩佩跟他的好朋友蘇西,來到50層樓的餐廳吃晚餐,他們吃了壽司又喝柳橙汁。請孩子聽完後跟著大人覆誦一次,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語句可以拉長,甚至可以是小故事,接著請孩子將聽到的故事內容,練習用自己的話說一次。
而六到九歲的孩子,一定要訓練視知覺能力。視知覺活動可以透過繪本「神奇魔杖」練習,例如:請用魔法擦擦筆,破解下方的立體迷宮,這個活動中,訓練孩子的視動整合能力,閱讀才不會跳字跳行、漏東漏西,如此學習時才不容易因為跟不上而分神。
孩子有分心問題時,可以透過上述的活動加以練習,然而,如果孩子的分心問題,嚴重影響孩子學校活動的參與與表現,則還是建議家長就近至醫療院所評估,以便後續教育資源的提供,幫助孩子在學校可以學得更順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