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有不同教養優勢,孩子的成長需要兩個人努力
3.帶動大肢體動作的發展
對5歲以前的幼兒而言,大肢體動作的發展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舉例來說,2歲的孩子就應該會踢球了,王宏哲老師發現,有爸爸引導的孩子,在這類體能運動的學習發展上,普遍都有較好的表現。
研究也指出,爸爸參與育兒工作對孩子來說的確很重要,他可能不一定需要每天打理、照顧寶寶的生活起居,但是他必須和孩子互動、跟孩子遊戲,因為遊戲這件事情是男性比較擅長的,是爸爸很重要的工作,那些橫衝直撞、跑跑跳跳、玩得亂七八糟、笑得稀哩嘩啦的玩法,王宏哲老師稱作「爸爸式的野蠻玩法」,過程裡其實包含了很多正向情緒與親子感情在其間流動。
在《爸爸陪你長大》一書中曾指出,爸爸跟孩子玩遊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養,是父親和孩子建立緊密連結很重要的一環,對孩子的發展也極為重要,因為對孩子而言,學習和遊戲無法完全區分開來,遊戲是他們熟悉人生許多重要課題的關鍵方式,例如: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別人好好相處。父子間的遊戲不只能夠鞏固彼此的關係,也能增強孩子思考、情緒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校長爸爸黃登漢也認為,有爸爸的幫忙,孩子日後較容易培養出規律的運動習慣,「孩子不見得要成為運動健將,但是他會有良好的體能基礎(如:身體的協調性、肌力)和對運動的興趣,這些都是靠從小培養起來的。」
其實,不是媽媽沒有心陪孩子遊戲,而是有些比較需要體力的遊戲是媽媽做不來的,例如:讓孩子騎在背上、肩膀上…等。
如果爸爸一直沒有參與育兒過程,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媽媽並不擅長玩這些體能性遊戲(講講故事倒還可以),或媽媽整天忙家務沒有餘力陪自己玩耍,再加上周遭的遊戲玩伴很少、又缺乏跑跳的空間場地,孩子很容易就會身陷大肢體發展遲緩的危機當中。
4.親近戶外的習慣
校長爸爸黃登漢指出,有爸爸參與育兒的家庭,可能較常進行戶外活動,因為男性相對來說是比較樂於探索環境、追逐陽光、上山下海的,「以前孩子小的時候,我常帶他們到海邊,我太太到了定點就會找個陰涼的地方撐起陽傘;而帶著小孩下去玩水,在大太陽下抓螃蟹、撈小魚,在礁石上蹦來蹦去的都是我,孩子也因為從小就有這種成長體驗,長大後會比較勇敢、對大自然有興趣,現在我們全家人都喜歡海,因為擁有很多共同的回憶。」
愛的教育的真正意涵
只要出國到海灘度假,都可以發覺外國爸爸特別喜歡陪孩子一起玩,無論是在沙灘上挖洞、蓋城堡,陪孩子追逐海浪,或抱著孩子跳進水裡、教小孩游泳,這是過去東方家庭比較缺乏的。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在談西方「愛的教育」時,一般人總是有個迷思,以為愛的教育僅僅只是不打不罵的教育,不明白愛的真正意涵是什麼。西方人因為花很多時間陪孩子、了解孩子,彼此間已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很多事情他們用講的就可以溝通;如果根本沒有跟孩子相處、溝通過,遇到事情只是單純模仿西方的不打不罵教育,最後連孩子做了什麼都搞不清楚狀況,就變成了一種溺愛。
5.給孩子冒險、跌倒的機會
校長爸爸黃登漢指出,男性的粗心有時在教養上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對孩子不會有過度的保護,也提供孩子一些冒險的機會。相對來說,媽媽可能會把孩子照顧得非常安全,安全到孩子沒有機會去探索、冒險、甚至受點傷。但沒有跌倒過,好像也不是健全的成長,就像沒有出過海的水手,只是在港灣裡待著,沒遇過風浪。爸爸比較傾向鼓吹孩子「要勇敢、去試試看」;媽媽則經常說「不要去,太危險」,兩者差距很大。
王宏哲老師也表示,如果幼兒從小全然以小心翼翼的方式來保護,在臨床上會發現他們比較容易成為發展遲緩的族群,但這並不是指媽媽的教養造成孩子發展遲緩,而是環境裡如果少了爸爸這個學習模仿的對象,自然比其他孩子少了很多刺激的來源。
陰柔的社會
為什麼現在很多小男生,長大後都沒有變成大男生?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處於一個陰柔的社會,孩子從小很難遇到男老師,幼稚園裡幾乎清一色是女老師,到了小學、中學,10個裡面也有8〜9個是女老師,男生在環境裡找不到學習模仿的對象,如果父職角色再不參與教養,孩子就很難透過崇拜、模仿、進而學習到如何扮演男性的角色,缺乏力量、勇敢、跌倒了再爬起來…等陽剛特質。
媽媽的教養優勢
1.同理孩子的委屈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孫麗卿認為,在情緒發展方面,女性的同理能力較強,當孩子有委屈或煩惱需要被傾聽、同情、關心、安慰時,往往覺得跟媽媽比較好開口,例如:跌倒時,孩子不會去找爸爸,因為得到的回饋很可能是:「又沒有關係,怎麼一點小事情就大驚小怪的!」反而有種落井下石的感覺。
2.安全感的建立
媽媽的角色在依附關係及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上,真的是無法被取代的。擁抱、依附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孩子一出生就能辨識媽媽的聲音、味道,也知道媽媽有沒有在旁邊陪我,所以媽媽在依附關係的建立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依附關係品質好壞則與未來安全感的建立有關。
因此,王宏哲老師不斷強調,0〜2歲時期應該要多抱抱孩子,透過皮膚的接觸,會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血清素會讓孩子產生正向情緒、感到快樂,長大後孩子自然不會「黏涕涕」。
如果在2歲前以為孩子還小不會認人,就經常突然性地與孩子分離,使孩子處於錯亂的狀態、不穩定的生長環境,縱使孩子看起來似乎哭一哭就沒事了,也只是短暫的適應,但很可能造成長時間的情緒不穩、睡眠不好、專注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更甚者還會影響孩子在未來形成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