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散漫,都要人家吼、不主動,該怎麼教?
孩子為什麼都要人家吼、不主動,你的孩子有以下這些散慢的狀況嗎?
1、明明可以認真卻不認真
2、玩具亂放、東西用完就隨手放
3、都要人家用吼的時才要去做
4、做事常分心
5、要啟動去做一件事有困難
6、不會規劃 常在浪費時間
7、叫不動,總是一副拖拉慢的態度
8、做事情的持續度很不夠
9、看電視、玩電動總是超過約定的時間
10、常常要父母跟在後面提醒
這些是散漫孩子常見的行為表現,散漫的孩子或許不會影響到學業表現,但卻會令爸媽在生活大小事中感到煩心,尤其當孩子是聰明又散漫,明明有能力卻不去做好時,真的會令爸媽感到相當疲累與挫折。
孩子明明就很聰明,為何會散漫呢?
孩子「太散漫」、「不主動」大致可分為四個原因:
原因一》執行力問題
很多孩子被交待任務時,不會立刻去執行,然後過一下就忘了。對!就是那種「好啦!好啦!我知道」、「好啦!我待會就去整理」,結果說了又不會去做的小孩。這一類問題大約佔了六到七成,常發生在4-12歲的孩子。
我們要幫助這些孩子搞清楚重點,改變拖延的習慣:
(1)先跟他約定好,多久之後會去做,並請他設定計時器做提醒。
(2)給予時間後,孩子還是沒去做,就要幫他停下手邊的事,讓孩子了解,他如果沒辦法停下手邊的事,那大人就只好幫他停止。
(3)交代孩子任務時,要習慣讓孩子跟你面對面,確認孩子釐清重點。
(4)讓孩子習慣在大腦中思考一遍要做的事,而且開出來的清單要一樣一樣的去做,或有時限的去做,才能養成一種新的習慣。
原因二》做事不會計劃
有些很散漫的孩子,他根本不會計劃或組織該做的事,不知道事情的先後順序,也不知道自己剩多少的時間,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說這些孩子沒有時間規劃的能力,也沒有做事的次序感。我們要幫助這些孩子培養策略的能力。
培養策略能力的五大要件是:
(1)第一要與孩子討論,討論目前的問題,例如你有沒有發現今天回家時間比較早,你可以比較早開始寫作業,作業也不多,結果你還是寫到這麼晚,中間一直被提醒,一直被催,搞到你不開心,爸媽也覺得好累,你喜歡這樣子的生活嗎?
(2)第二要孩子思考,想想看,可以用甚麼方法改變現況,這個階段爸媽可以多傾聽孩子的方法,從中引導思考可行性,親子一起討論,記住,孩子有參與的解決方法,往往孩子會比較願意執行。
(3)第三要協助孩子組織事物,可以請孩子列清單,「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分開列出,列完之後請孩子排列優先順序,有時間性的也請孩子列出來。如果孩子是小學生,建議帶著孩子列周計劃表,因為小學之後不僅平日每天都有功課,有時還會有補習班的作業,如果不在週間分散完成,是不可能的。
(4)第四要加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教會孩子設停損點,不論是追求完美的孩子,想要把作業寫到完美,結果花了過多的時間,或者是貪玩的孩子,想要先放鬆一下,結果耗費太久時間,這都是自制力不足,不懂得設限。可以請孩子思考每件事預計要花多久時間,善用計時器提醒自己,小學以後的孩子更要能學會衡量停損點,到了甚麼時間,就表示自己不能再拖了,否則會有不好的後果。
(5)第五要適當的幫助孩子修正與正向回饋,一個問題絕對不會這麼容易就改善了,而且隨著時孩子成長,環境變化,目前的方法未必一直適用,因此每隔一陣子,可以提醒孩子,是否覺得最近又常會拖延、慌亂、匆忙,是不是有甚麼地方該調整,爸媽盡量給大方向提醒,不直接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