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拒絕大人、說不要的三階段: 2歲、3歲、4歲
你以為愛説「不要」,只是2歲小孩的專利嗎?錯!其實,整個2歲、3歲、4歲,都是很愛拒絕大人的高峰。「2歲用嘴巴說不要」、「3歲表面在問為什麽,其實心裡想的是“為什麼不”」、「4歲會先斬後奏,不要聽大人步驟」。
人類寶寶在進化,「不要」時期變的愈來愈長。但重點在大人要知道如何與「不要!不要!」的孩子溝通,你就能更輕鬆。看看這篇好方法~
很多爸媽們都喜歡讓孩子們玩在一起,但是孩子間的一些爭執可能在所難免例如爭搶玩具、爭先恐後、爭你的我的。
但很多媽媽在我的粉絲團留言,讓他們最大的困擾,竟然都不是這些,而是當我們教孩子想要去玩,要有禮貌去請問「可不可以借我」,孩子們也乖乖照做了,但最後經常很慘的下場是「我不要!」,被對方狠狠的拒絕一番。
這種情形,除了爸媽都不知所措外,孩子當下可能也會非常無助,我就曾經聽過一個孩子對爸媽說過一句話,讓爸媽當場冏在那邊:「我有禮貌啊!可是他還是不給我玩,下次不要好好說了!」
孩子說不要,是三種能力正在快速成長
1.二歲後,語言快速發展
這年紀的孩子因為語言的理解比表達發展快,所以也開始越來越有意見,想證明自己長大,所以老是會把「不要」掛在嘴邊。
2.二歲後,心智快速成熟
2歲的孩子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會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
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食物,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3.二歲後,開始發展創造思考
二歲後的孩子玩遊戲不喜歡重複,要有變化、刺激、好玩、不要做一樣的事,所以當遊戲重複時,孩子就變得容易說「不要」。
5步驟減少孩子「不要!」,拒絕聽大人話
的確,好的不學,學壞的,而且這種挫敗經驗太多,會讓孩子的價值觀混淆、行為退化,這其實有五個教養步驟可以解套,現代的爸媽一定要知道。
(1)對2歲以上的孩子要預告:
很多爸爸媽媽會跟孩子說:「要玩要用說的!」、「要玩要有禮貌!」,這些話聽在孩子的耳朵裡,彷彿是教孩子只要開口就可以得到。如果孩子是這麼想,那收到「不要」這個答案時,肯定被狠狠的打擊一番,因為落差很大。要解決孩子這種心理上的落差,我自己的實務經驗是,預告固然要做,更要完整的教育孩子。
例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你可以去跟他借腳踏車,但他不一定會借你,因為他現在自己看起來玩得很開心!」或是,「你可以有禮貌的去請問,但他可能會直接說『不要,叫你去玩別的!』」這些完整預告,可以降低還沒成熟孩子的心理衝擊,讓情緒不至於上來得太快。
(2)對3歲以上的孩子要狀況練習:
「來來來!澤澤,媽媽跟你演一遍,媽媽假裝是你的好朋友誠誠,然後你來跟我借玩具,最後我說『我不要!我不想給你!』,你的感覺是怎樣呢?你會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呢?你會覺得收到一句『不要』,就像天快塌下來的感覺嗎?」
這個方式,是結合角色扮演及引導式的教育,讓孩子在虛擬的情境中,獲得比較充分時間的演練,他才不會在第一時間內,找不到方法回應,及找不到臺階下。
(3)教4歲以上的孩子想想別人:
孩子通常因為還小,同理的能力還沒有成熟,所以不會懂其他孩子為什麼不借我,只會執著於自己已經有按部就班的做了媽媽交代的事。這時候確實需要大人們在旁邊,用具體的描述解釋一下!
(4)本來拒絕,後來能接受,要大大的讚美:
面對孩子去嘗試後的挫敗,爸媽們第一時間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先跟孩子溝通:「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我非常喜歡你有禮貌這件事。」設法讓孩子維持住正向的行為,再跟他分析:「也許他下次就會借了,是時間不對!」、「搞不好其他孩子會借你,是對象不對!」。
(5)愛拒絕=耐挫力不好+個性倔強!要用故事來教:
我經常透過故事主角的經驗、或是透過遊戲來教孩子耐挫力,真的比較聽得進去! 例如
1.故事經驗法: 有一隻小蝸牛爬了半天要吃樹上的果子,可是卻飛來一隻小鳥,在他眼前把果子吃掉,小蝸牛爬了好久卻吃不到。可是,他並沒有在原地生氣說:「我不要了!」,小蝸牛很聰明的去找其他棵果子樹了,結果發現其他顆的果子更好吃!
2.藉由遊戲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情緒經驗來幫助孩子思考,讓孩子記憶更深刻!
例如勇闖EQ神秘島中的情境卡就是很好的模擬演練方式,四歲以上的爸媽可以利用情境卡,例如生氣情境卡中,我賽跑被人家超過了! 這個時候要怎麼辦?我要不想比了?還是我要生氣?
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的想法,對應卡片背後的解答,多次練習孩子在解題的過程中就能學會正確的情緒回應方式而不再只是說不要!
延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