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反而會讓孩子「習得無助感」

碎念一百遍,不如同理孩子一遍
記不記得我直播說的,修正孩子的錯誤,你當然可以「你怎麼總是這麼慢?奇怪,每天都弄到快來不及了,你到底有什麼毛病啊?」,可是,當你念完經,孩子的耳朵關起來了,心也關起來了。
很多大班小一的孩子開始學寫字,媽媽說,我都一直有訂正他的錯誤啊,但他考出來的還是錯,怎麼會這樣?我說:錯誤能不能訂正到,能不能記住,在於一開始教這個錯誤的態度。
如果開始用同理孩子的語言,「我覺得寫了五遍,ㄉ跟ㄌ還是分不出來,你一定是累了,我們先等一等,你準備好了再開始!」,這樣,孩子會打開耳朵、張開眼睛、開放他的心,去聽你接下來要教他什麼。
相反的,「都寫了五遍了,你還在給我錯,你到底有沒有用心啊?你的腦袋都在裝什麼?你在學校是不是都沒聽?」,這樣,孩子會去逃避他的錯誤,因為這些錯誤,是害我被罵得兇手,讓孩子反而更討厭他,反而提早對這個學習倒胃口。
從團體互動中,教孩子學習適應環境
之前媒體記者問我,很多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一些不守規矩的小孩在一學習,會被影響,因此選擇孟母三遷!團體中本來就有各種不同氣質的孩子,我想,會這麼做,也是人之常情,但從小到大,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挑最好的環境,我倒覺得大家可以換種作法:
1.觀察負向行為,學習控制情緒
當孩子的玩伴愛生氣或會打人,我們以這些行為當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判斷是非,學習控制情緒,變成受歡迎的孩子!
2.從遊戲規則,教孩子學會思考
當孩子的玩伴不遵守遊戲規則,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思考並回想,有禮貌及大家喜歡的行為又是什麼?以及分享、輪流、等待的必要性!
3.從團體互動,學會關懷
當孩子的玩伴能力比較弱或年紀小,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去發展同理心及學習照顧關懷,學習當團體中更成熟的角色,而不是一直被照顧的角色!
親愛的爸媽,孩子在成長中,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選擇最舒適的環境,他們需要的是透過經驗,磨鍊出能適應環境及適應更多人的能力,這才是「教養」!
直接告訴孩子錯在哪,反而讓孩子不會思考
1.培養感覺
從小帶孩子多運用感官去接觸這個世界,因為他們不可能從父母的言教裡培養出感性。例如:摸沙、摸草是一種感覺,摸完之後訊息傳到大腦,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情緒,那也是感覺,撞到東西會痛,欺負弟弟時媽媽眼睛會瞪過來…,這些都是感覺,感覺中有不喜歡的、會有喜歡的,都可以跟自己和平相處。
基本上,感性的養成會從培養感覺這件事情打好基礎,再慢慢進步到覺知和認知的部分,1歲多以後,感受就會慢慢從感覺當中發展出來,是一種更複雜的心理狀態,例如:被罵了會傷心難過,或被爸媽抱了會開心,都是一種感受。
2.生活體驗
帶孩子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因為只有體驗才能衍生出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去故事屋聽故事,可以跟老師有很多互動,或參觀博物館、踏青、聚餐…等,更重要的是,爸比媽咪一定要跟他分享這次體驗的心情、心得以及看到了什麼,這是很重要的步驟。
另外,與動物接觸或飼養寵物,也可以讓孩子學習「付出」這件事情,很多家長常問養寵物最好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約3歲以後,等孩子的同理心較為成熟時,會比較適合。有了這些生活體驗,孩子的感受性會比較強,是感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元素。
3.學習表達
表達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說出來,因為不說出來,誰也無法了解你的想法,不懂正確表達的孩子,通常只能靠宣洩情緒來表達自我,對情緒發展亦有不良的影響。
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差別在於,西方人可以將情感表露無遺,不會害羞、不吝惜說出「我愛你」,如果我們從小沒有這樣教導孩子,孩子的情緒發展就會停留在簡單情緒的處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其實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複雜感情,包括尷尬、忌妒、矛盾…等,4歲以上的孩子需要常常練習表達自我,鼓勵他們把感覺講出來。
例如:為什麼不開心?2歲半的孩子會說:「我生氣,因為他搶我東西。(簡單情緒表達)」4歲的孩子則會說:「因為我最好的朋友去跟別人玩,所以我不開心。(複雜情緒表達)」
當一個4歲的孩子不開心卻只會發脾氣時,爸媽就要反過來檢視自己的教養,是不是總是只用禁止情緒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可以在這麼多人面前生氣嗎?」「可以隨便發脾氣嗎?」卻沒有訓練他們適當地把心情表達出來。從小缺乏練習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不喜歡談感覺,他的感性能力自然比別人低一截。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