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遊戲輸了就生氣?大人的比較讓孩子更在意輸贏
三、轉念思考》遊戲開始前說:「每個人都有機會贏,這樣會更好玩」
這是理性提醒自己和孩子,遊戲本身就會有輸有贏,喜歡玩遊戲的原因,應該不是結果,而是互動的過程有趣好玩才對,大家都認同,在開始遊戲。
四、理性提示》錯誤信念時說:「這只是玩遊戲,遊戲就是有輸贏」
這是學習轉念思考,當孩子執著自己一定要贏時,更要將這句話帶給孩子,每個人都想贏,但是如果一個遊戲,都只有某一方贏,其他一直輸的人會不會覺得很無趣,不想再玩了呢?尤其當遊戲是不太公平,只對要贏的那一方有利時,要讓孩子能同理他人感受。,
五、贏家暖語》獲得勝利時說:「謝謝你陪我玩,遊戲才會這麼好玩」
這是表現贏家風範,讓孩子知道贏的人不是驕傲自滿,而是要感謝對手,如果不是對手很認真、努力的參與,最後贏得勝利時也不會這麼開心。
「輸贏」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經驗使孩子更成熟

「輸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未必不好,相反的,還有著重要的意義。「贏」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產生「我可以」的信念,更勇於去挑戰,有利於去面對充滿競爭性的未來。而「輸」能讓孩子更富有同理心,學會處理負向情緒,知道自己不是全能,懂得量力而為,也能知道自己有哪些進步空間,思考策略學習改善,因此輸或贏的經驗,對孩子都是重要的。
另外,也要再次提醒爸媽,若你觀察到孩子的好勝心強,平常在家不要輕易妥協。如果在家總是贏,就會學到錯誤的自我認識:「我很厲害」,也讓孩子對於失敗、挫折毫無準備與調節能力。
這樣孩子一旦進入校園,發現充滿挑戰,就會容易想放棄;而且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充滿智慧,能解決許多問題的人,但如果爸媽輸給孩子,會讓孩子懷疑爸媽是否有能力幫他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進而產生不安全感,心裡有話不說,會慢慢出現「說了也沒用,爸媽又沒有比較厲害」的想法。
孩子輸或贏時都有該學習的事,而這中間的情緒調節也很重要,小孩子「輸不起」是一時的,但別因為大人未適時的引導,而讓孩子未來也輸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