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不認錯!用6E原則教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免費下載行為引導表)
四、同理心教育(Empathy)
同理他→脫離自我→再引導同理
1)可以先同理孩子,降低對立及衝突
EX:「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犯錯…你心裡也很難受」
2)讓孩子脫離自我,讓孩子穩定情緒
EX:「如果同樣的事情,換成是爸爸媽媽遇到了,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比較好呢?」
3)再引導孩子同理,培養正確的觀念
EX:「你看,除了你很難過之外,弟弟是不是也很難過?為什麼呢?」
五、解釋(Explain)
傾聽孩子解釋,藉此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修正的地方,再解釋「對不起」(教孩子不對的地方在哪裡)。
六、輕鬆(Easy)
給孩子時間學習、消化、理解,有時大人也要放輕鬆,並教孩子「對不起」正確的觀念。
教孩子負責任,爸媽必知的五方法:
一、教他不推卸責任
從小就要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為自己做過的事負責」,負責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接受結果,不論是甚麼原因令你產生這個行為,有做就要坦誠。
二、彌補修正比責罵重要
不論是大人犯錯還是孩子犯錯,大人第一時的態度,絕對不是追究這是誰的責任或責備,而是盡可能地彌補與修正結果,這樣的處理態度,能讓孩子對於承認犯錯沒那麼恐懼,而帶著孩子彌補與修正,正是在教孩子可以怎麼負責,當起該承擔的責任。
三、先同理不急著評論
在彌補與修正後,當然給跟孩子好好討論這次行為的原因,不論行為多麼不能錯,都建議先聽聽孩子的想法,試著先同理不急著評論,因為錯誤既然都已經發生了,除了承擔責任外,最希望的就是孩子下不能再犯,那麼,當然得好好了解原委,孩子覺得大人能同理他後,才有可能聽得進去大人接下來的建議,未來遇到類似情境時才能不再犯錯。
四、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犯錯
要讓孩子知道人不可能不犯錯,犯錯是正常的,這跟自己好不好、乖不乖沒有關係,而且爸媽也都可能會犯錯,這也正是為何鼓勵大人犯錯時也該跟孩子道歉,因為大人的身教絕對是孩子行為表現的最佳典範。
五、引導從經驗中學習
可以透過行為引導表(點我下載),帶著孩子在每一次的經驗中學習。
行為引導表的使用方法
(1)請孩子寫下自己做了什麼行為,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做(行為原因),通常原因未必只有一個,例如我今天就是覺得很煩,而且我發現他在笑我…等。
(2)讓孩子想想,那時候是什麼樣的情緒?若情緒和表格上的不同,也可以請孩子試著說說那是甚麼樣的感覺,大人再協助說明與記下。
(3)請孩子敘述結果怎麼了,做了那個行為後,有什麼感覺呢?造成的什麼影響(包括對人、對物甚至對事),這其實也是同理心的引導,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甚麼樣的困擾。
(4)教孩子學習彌補與修正,一起想一想,現在可以怎麼辦,將傷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5)帶著孩子思考下次遇到類似情形,可以怎麼做?怎麼預防?
★ 若孩子還小不會寫字,爸媽也可以利用以上的思考流程引導孩子,用圖示記錄下來,透過視覺,孩子會記得更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