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吵架:不退讓、愛告狀、欺負弱小這樣教
你曾為家中小寶貝老是吵架感到困擾嗎?明明是親兄弟姊妹,卻跟仇人似的吵個沒完,但有時又好得不得了,難道家有手足就注定大人耳根無法清淨?倘若是堂(表)兄弟姊妹間爭吵,這就更難處理了,因為別人的小孩又不好隨意管。
為什麼手足那麼愛吵架呢?主要有6個原因:
1、擔心對方比自己厲害
2、想看對方反應來娛樂自己
3、對方每次都害自己被罵
4、都期望對方成為理想手足
5、相處時間太久真的很膩
6、是自己人就不會好好說話
手足之間幾乎不可能從未發生爭執,畢竟人與人相處總有摩擦,且正因為知道是家人,覺得無論怎麼做也不會改變關係,再加上深深了解對方的弱點,所以吵架時就容易無限上綱。
手足吵架三類型,不同類型這樣教
家中兄弟姊妹吵架,大概可分為三大類型:互不相讓型、欺負弱小型和愛告狀型,每一類型該學的課題不同,爸媽可以這樣引導:
互不相讓型
孩子間有摩擦,雙方總是憤怒、爭吵,誰也不讓誰,有時甚至會演變成動手,這樣的場景,兄弟間會比較常見,雖然常爭執,但感情通常也是相當不錯。因此大人別八股地教孩子要相親相愛,也別直接規定誰要讓誰,或再吵就通通沒有,而是要教孩子溝通的方法,教孩子談判的技巧,與適時妥協。
「交涉」技巧牽涉到傾聽對方、表現同理,與和解妥協,這絕對是孩子未來出社會的重要能力,從小就能透過手足來練習此技巧,是何其幸福的事呀!
學習交涉,首先教孩子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觀點。當然也要教孩子耐心傾聽對方的想法與感受,甚至能用自己的話將對方所表達的重述一次,以確認理解的程度。接著試著同理對方,同理不代表認同,但同理有利於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接著可能就會進入討價還價階段,例如兄弟倆都想要現在看電視,但偏偏想看的節目不同,這時就要試著講述自己的想法,並試著說服對方,「我真的很想看柯南,我好久沒看了,而且他只有30分鐘,而你想看的棒球,會打至少兩小時,柯南結束後還會有你能讓我看嗎?廣告的時候你可以轉回去看一下,我知道你想看林智勝打擊,但他下次上場時間大概還要15分鐘吧!」
當然,孩子可能無法這麼快掌握對方的需求或觀點,大人可以適時引導,多幾次的練習,孩子就能成功地將爭吵轉變為交涉溝通。切記,大人是提醒家規的人,「我們家不允許大吼大叫」,也是提供建議的人,不要變成最後的仲裁者。
(手足之間最常發生互不相讓最後吵架、打架、搶東西,下圖為示意畫面)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