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同理心?0-12歲培養同理心的關鍵秘訣
5~7歲:教「他人在想什麼」完整表達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提升,自我中心的行為就會減少。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情緒感受,爸媽可以這樣做:
(1)透過生活事件或繪本故事演練情境,才能在真正發生問題的當下,做出適當的行為表現;這也是為什麼在情緒教育繪本《為什麼不能等一下》和《為什麼不能想怎樣就怎樣》兩書中,會設計那麼多問題讓孩子思考演練。
(2)觀察他人肢體語言推測情緒,當孩子會隨時留意他人反應,自然能減少自我中心,增加同理。
(3)教導「個人邊界」概念,指的是我們身體、情感、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我們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同理心的培養,不只是教孩子對別人同理,也該教孩子不當「爛好人」,不委屈自己。
7~9歲:同理心桌遊、合作型任務
這是小學1~3年級的年紀,孩子已經必須融入並適應團體,自我中心絕對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協商、體諒、合作,爸媽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1)參與各種合作型活動或桌遊,聆聽他人想法,發展正向的互動關係。
例如:球類運動、組積木、拼拼圖都是合作型活動,坊間也有很多合作型的桌遊,例如在amazon擁有4.5顆星評價的鼠貓大戰、方便攜帶的全面通緝、男孩最愛的海盜藏寶圖都是很棒的遊戲。
(2)團體中分享或傾聽個人經驗,例如:每次開學時,老師都會請小孩上台報告這個假期與家人做了哪些事情、心情等等,藉由故事分享,能幫助孩子們更快了解彼此的想法與感受。當遇到衝突時,也會比較知道什麼人適合用甚麼樣的方式來溝通。
(3)教導孩子遇到衝突時的基本溝通方式,例如:「當你XXX,這會讓我感到XXX」、「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因為XXXX…, 我希望你可以XXX,下次我希望你可以XXX…」。這樣的溝通方式,能讓孩子自覺處於什麼狀態,也能清楚的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感受。
9~12歲:教「換位思考」表達內在感受
到了中高年級,要有更進階的同理能力,因此學習換位思考,就成了這個年紀最重要的課題。爸媽可透過以下方式:
(1)職業體驗或參觀社福團體,當然在生活中停下腳步觀察周遭的人也是一個方法。
(2)參與情緒課程或遊戲,爸媽也可利用坊間的情緒課程或情緒教材,和孩子做各種情境的演練,幫助孩子未來的社會適應打好基礎。
(3)閱讀名人傳記並深入討論,透過這個方式,不僅能提升孩子心智解讀能力,也能增加同理,甚至是正向的生活態度。有些孩子可能不愛閱讀,坊間也有漫畫型的名人故事書籍,重點是爸媽要花些時間跟孩子一起討論內容,主角的心境轉化,主角(或作者)為何會這樣做,試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會更有幫助。
教孩子同理心爸媽該做的四件事
不同年齡雖然有不同要教的重點,除了教導孩子,希望能有好的同理心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論是哪個年齡,爸媽都要記得做足以下四件事:
一、同理心的身教:
希望孩子怎麼對待他人,就要怎麼對待孩子。
二、討論情緒感受:
多跟孩子討論情緒少說教,情緒感受不說出來,沒有人知道你在想什麼,更何況是孩子。
三、多主動關心、替他人著想:
多關心家人、鄰居朋友或社會,時時刻刻替人著想,孩子也會學習替他人著想的行為。
四、讚美孩子的行為表現:
時時刻刻讚美孩子同理的行為表現,受到讚美的行為,孩子就會持續去做,進而養成習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