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比較,可不可以讓孩子做自己
當他認為他做不到你的期待,可能是沒能力,也可能是沒興趣,就可能出現不少我們大人認為的問題行為,例如心不在焉、逃避、挑戰、焦慮、玻璃心……等等。
3.孩子不見得有問題,而是大人自覺安排都很合理
我們大人很容易跳入這樣的思維,”現在不加強,以後長大怎麼辦”。
所以中大班活動量較大、比較不容易坐得住的孩子,不少爸媽就會安排孩子上些棋藝、藝術或英文等靜態課程,希望訓練孩子靜下心來。
看似合理,但卻可能和孩子的大腦發展背道而馳,這其實和我們過去常聽到的「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沒甚麼兩樣。
4.小學後,孩子會開始擔心達不到大人的目標
小學以上的孩子,已經很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強項是甚麼、弱點是甚麼,只是可能無法用言語具體分析出來罷了。
所以你會發現,他們面對自己比較不行的事物時,”我不會”一下就說出口。
最怕的是爸媽到了這個時候,還搞不清楚孩子的學習優劣勢,用傳統方法,”你再試試看呀!你「寶可夢」就都可以認得出來,怎麼ㄅㄆㄇ就老是認錯?”
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期待,因為從認知神經科學去分析ㄅㄆㄇ和寶可夢的學習,它們的處理路徑與區域並不完全相同,爸媽這樣的說法,也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更沒自信。
對孩子錯誤的期待,造就許多無助、焦慮、煩惱、生氣的爸媽
.期待孩子能接受到好的教育環境
但好的幼稚園要從兩歲卡位,而忽略了孩子是否真的準備好上學了
.大家都說上學一定會哭,久了就適應了
而忘了不適應並不是哭背後的唯一原因
.期待哥哥姊姊就該有哥哥姊姊的樣子
卻忘了其實他可能還只是個小小孩
外界莫名的比較,讓媽媽有無限的壓力及情緒,會影響教養直覺,最後傷害的就是孩子。
因此,當孩子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時,爸爸媽媽真的需要把自己的理性大腦叫醒,好好分析一下前因後果,觀察孩子的學習能力優劣勢,找到符合孩子大腦發展的方式處理才是。
爸媽也要掌握七大原則,時刻提醒自己「尊重孩子選擇、讓孩子嘗試錯誤、允許小小出錯、別常用激將法、別比孩子在意輸贏、學習沒有喘息會導致容易逃避、減少比較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才能讓孩子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