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在焦慮,這12種反常行為要注意!
10. 容易哭情緒崩潰
焦慮的情緒常累積到一個程度時就會爆發出來,因此孩子可能上一秒很ok,下一秒卻因為一件小事就大哭,令人摸不著頭緒。
11. 害怕改變,對事情常過度計劃
因為害怕改變,想要掌控事情,所以會很仔細規劃,甚至太過頭,例如連外出野餐,連吃東西的順序都要先規劃好。
12. 容易感到擔心
焦慮很容易產生負面想法,令大人覺得杞人憂天,例如在家睡不著,因為擔心有壞人狙擊他。
有內在焦慮的孩子,爸媽要掌握6個關鍵想法
1. 教孩子處理焦慮,而不是叫孩子不要焦慮
基本上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感覺,只是有些人比較容易焦慮,有些人比較不會,叫孩子不要焦慮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卻可以教孩子妥善調節焦慮的方法,例如給予孩子一些安心小物或勇氣印章,讓孩子減緩上學時的焦慮感。
2. 教孩子面對焦慮,而不是帶孩子逃避焦慮
孩子越焦慮,大人一定要越淡定,對於令孩子焦慮的事情,大人可以漸進地讓孩子適應,而不是因為擔心或捨不得孩子的情緒反應,而選擇讓孩子遠離這樣的焦慮事情,想說大一點就會好。例如不願上學的孩子,不是直接撤退,而是該與校方討論,漸進適應的方式。
3. 引導孩子說出感覺,不要誘導式問話
多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原因,可以從詢問感受開始,例如你對這件事情這麼生氣,是因為老師說的話讓你感覺…?千萬不要依照大人的直覺來問話,例如你生氣是不是因為你覺得老師講話太兇…,這就是誘導式問話,孩子很容易就會接著你的話說「是」,那你就不容易查到原因了。
4. 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經驗分享
教孩子最怕讓孩子覺得你跟他是有距離、不同世界的人,如果你也能跟焦慮的孩子分享你自己處理焦慮的經驗,孩子會覺得你是懂他的,跟他是一樣的人,孩子越能接受你的意見與想法。
5. 帶著孩子認識焦慮感
可以利用繪本或故事,讓孩子了解什麼是焦慮感,身體會有甚麼樣的反應,什麼是合理的焦慮,什麼是過度的焦慮,例如杞人憂天的故事,讓孩子理解過度焦慮的表現,旁人可能會有甚麼樣的感受,讓孩子學習察覺自己焦慮程度。
6. 鼓勵孩子與焦慮共處
焦慮沒有什麼不好,但過多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力,焦慮會讓你變得只想要按照同樣的計畫進行,但有時候你會發現換個方式結果也會很好,爸爸媽媽就可以偶爾來幾次隨意地出遊,例如哪個公車先到,我們就去哪裡玩,有彈性,不刻意規劃,讓孩子多幾次這樣的正向經驗,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