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很自我小孩,這樣教他同理心
2.「沒在聽」小孩要教複述、省察能力
這類孩子聽覺訊息的處理能力不好,他們不是不聽,而是根本沒聽進去,大腦沒有消化那些訊息,因此教孩子「反映式傾聽」、「釐清敘述」、「自我省察」很重要,讓孩子習慣將聽到的話重新說一遍,並說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為何大人會說這樣的話,加強孩子對於聽覺訊息處理的能力。
3.「沒在管」小孩要教尊重、換位思考
這類孩子沒有注意到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法溝通,別人的感受就會不一樣,或許孩子身邊的人也都很直,因此有樣學樣,也或許大人因為過去覺得孩子還小,沒有特別教導,但無論如何,從即刻起,就要明白告訴孩子,什麼是尊重人的行為,可以透過繪本或生活經驗,引導孩子站在另一方的角度,學習適當的溝通方法。
4.「不接納」小孩要教表達、情緒管理
這類孩子其實是情緒處理不好,因此被說就生氣,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沒有掌控權時,就代表自己比較弱、比較遜,可能就不會被喜歡、關注。因此,他們很需要情緒的表達與引導,正確地讓孩子知道他們誤解了,當一個人願意聽別人的想法,接納別人的意見,才是更令人喜愛的。他們一開始可能拉不下臉,所以溝通時要記得給台階下,孩子有努力就要給予鼓勵,因為對他們而言,有正向的經驗是相當重要的。
5.「不在意」小孩要教方法、給成就感
這類孩子不是自我,而是無助才對,他們因為覺得自己好像都做不好,做不對,老是被念,因此萌生「反正都這樣,隨便吧」的念頭,因此會覺得它們怎麼我行我素,一副都不在意的樣子。大人要敏銳地看到他們的無助,給予方法,讓孩子得到成就感,產生配合的動機,才能跳脫自我。
6.「不合群」小孩要教模仿、社交技巧
這類孩子是人際社交發展弱,因此顯得自我,在團體中不會參照同儕的行為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表現,因此要先教孩子模仿,在團體中指定一個小朋友讓孩子模仿與觀察,要融入團體,至少要先做一樣的事。接著要引導社交與互動技巧,這其中包括了語言的理解與溝通,因為當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弱時,就很容易狀況外,就會游離而做自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