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疫情期間,孩子可能產生的情緒問題
3.孩子會躁動不安:
孩子不能安坐,上個網課一直離開位置、扭來扭去,玩玩具也是玩沒幾分鐘就換,常顯得不耐煩,一直走來走去,不知道要做甚麼,然後拔嘴皮、摳手、吃手、捲頭髮、玩生殖器……等行為也可能伴隨出現,這些都是孩子處於躁動不安的表現。通常大人看到孩子這些行為,應該多少都會糾正孩子,但這在孩子聽來,就是「我又被責備了」,接下來又會出現更多躁動不安的行為。
當孩子有躁動不安的行為出現時,建議爸爸媽媽要花些時間,陪孩子建立生活計劃表,跟孩子一起討論好,穩定的作息有助於增進孩子的情緒穩定,此外,陪著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娛樂,有些孩子喜歡唱歌,有些孩子喜歡組積木,有些孩子喜歡畫畫,做這些活動時孩子會比較平靜,每天就要有一段娛樂時間,要建立娛樂是需要大人協助的,例如孩子喜歡組積木,不是放任他自己創作就好,因為總會有瓶頸的時候,大人可以帶著孩子上網找資料,然後再鼓勵孩子創造發揮,當孩子覺得有挑戰有成就感,就能越玩越久。
4.孩子會更敏感:
孩子可能容易玻璃心,一點小事就崩潰、哭泣,不能被別人說,更不耐挫折。其實,孩子也感受到了疫情期間,大人緊繃的心情,但又似懂非懂,內心就顯得更脆弱、更沒安全感。如果孩子有更敏感的狀況出現,建議每天晚上洗完澡清潔乾淨後,多抱抱孩子,擁抱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白天也可以多玩黏土或讓情緒穩定的運動,除了維持作息規律外,建議陪孩子多聊聊生活的變化,不要只看到失去的,多帶著孩子反向思考,現在的生活有甚麼地方很棒很幸福的呢!這會讓孩子更有安定的感覺。
5.孩子容易抗拒:
孩子表現出容易抗拒、拒絕,請孩子寫功課、洗澡、睡覺,甚麼都「為什麼是我先」、「我不要」,或者是「為什麼又要閱讀,我就是要看電視」…等,更多時候是根本還沒聽完大人的話,就先拒絕、排斥,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覺得最近發生太多的事,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或改變的,感到無助、無奈的反撲,例如線上課一直要看電腦很辛苦,但又得看。建議孩子有這樣類似的狀況時,多跟孩子聊一聊,生活中一些事,多讓孩子可以有選擇權和掌控權,一起安排計畫也顯得很重要,先給予預告,讓孩子可以安排時間,自己決定甚麼時候做這件事,當然大人也可以給予一個底線,這樣才能減少衝突產生。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