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不得,一說就生氣,爸媽怎麼教?
「念念,東西不能放嘴巴唷!」媽媽話才剛說完,念念就嚎啕大哭,兩歲的念念完全不能聽到「不」這個字,不,應該是任何負面的字眼,都不行。孩子說不得,一點批評就都過度反應,不是只有小小孩會,很多小學生也是如此,「我覺得你這裡應該要……」,有時連只是想給個建議,小孩都會生氣,這究竟是孩子自尊心太強、愛面子?還是過度敏感?
孩子被批評時會過度反應,通常和下列因素有關:
1.本身情緒控制差,一點小事就會失去自我控制力,這樣的孩子通常也比較衝動。
2.感到不被尊重,尤其是當孩子覺得大人在批評他的選擇時,例如穿著、設計,甚至是交友。
3.感到累了或餓了時,這時是自制力相當薄弱的時候,本就容易失控。
4.正嘗試新技能時,孩子覺得自己都還在嘗試,又還沒有很熟練,大人就急著說他,就會感到不開心。
5.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的個性,也會讓孩子不太能被說。
6.已經很努力了,但換來的是批評,這應該很多大人也會不高興吧
7.挫敗感很重時,這通常是日積月累的,孩子覺得自己好像什麼事都做不好,就會對任何批評建議特別敏感,覺得又是往自己身上插了一劍的感覺。
面對說不得,一說就生氣的孩子,該怎麼教?一個巴掌拍不響,「說不得」應該是一件雙方都有責任的事,因此爸媽有需要注意的事,以及孩子也有需要學習的事。
一、爸媽要注意:
1.糾正時,多用「可以」取代「不可以」,例如用「你可以把不吃的放這裡」,取代「你不可以丟食物」
2.給建議時,多用三明治溝通法,首先用認同肯定的態度,說出孩子好的地方,接著提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後以支持信任的態度,鼓勵孩子,例如你的畫用色很豐富,很用心,而且你還可以在這邊畫些小羊,我想你就能讓這幅畫更加生動了,要不要試試看呢?
3.用提示取代批評,例如「你是不是該做什麼」?而不是直接說「你又忘記拿聯絡簿給我了」。
4.用思考取代評斷,例如「要怎麼樣讓彩色筆不會掉呢?」而不是「你怎麼又不小心把彩色筆弄掉了」。
5.說話要精簡具體,不要長篇大論,爸媽不要為了說大道理反而讓孩子反感,也不要翻舊帳,例如「你每次都…」,記得要針對該事件去建議,而不是孩子個人。
6.溝通不要變成批判,減少這些句子的使用,例如「你一定是因為…,才…(這是過度推測)」,「你怎麼會是這樣…(這是暗示他不好」」,「我跟你說過多少次…(這是訓話)」
7.避免錯誤期待,例如兩歲多的孩子吃飯本來就還有可能吃的到處都是,但父母卻期待孩子和三歲多的孩子一樣。
8.若孩子已經覺得被批評而有情緒,事後務必充分解釋,大人是怎麼想的,讓孩子理解大人沒有要說孩子不好的意思。
二、孩子要學習:
1.面對取代逃避,鬧情緒就是一種逃避接受,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批評,但批評不可能消失,例如在學校老師也可能會有「說」孩子的時候,因此,在孩子理性時候,引導孩子思考,「為何老師會這麼說」,也可以在孩子有批評他人言語時,提醒孩子,「你也會這麼說不是嗎?」
2.有技巧地回應,引導孩子思考,當覺得自己被批評時,如果想要終止對方繼續說,可以怎麼回應,別人就不會再說。告訴孩子如果是用發脾氣的態度去回應,那麼對方會怎麼想?是不是會更想要指正……。
3.學習自覺情緒並控制,當感覺肚子熱熱、想握拳頭,或嘴巴好像要爆出什麼話時,這就是生氣了,生氣時,聰明的大腦會嚇到躲起來,因此很容易做錯事,因此記得,「當你有生氣的感覺時,可以大口呼吸、喝口水、想開心的事,先冷靜下來做重要,不然生氣怪獸會害你做更多錯事」。
4.學習判斷他人情緒,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不同,大人要引導孩子理解與判斷,有研究發現,比較會批評的父母,孩子對於他人情緒判讀的能力會比較差,這個情緒判讀包括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因此一點小事可能會覺得大人都在罵他(負向情緒),或者是總是沒有察覺大人在肯定鼓勵他(正向情緒),情緒判讀是一種心智解讀的能力,需要從小教起,多帶著孩子看看每個人說話時的臉部表情變化,以及利用繪本引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