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這些活動,改善孩子好動、壞脾氣、不專心
你是否也遇過這樣的情境……
「上課時,小朋友都在注意老師的指令,只有我們家小孩一直跑來跑去……」
「整天動個不停,玩具玩不到幾分鐘就要換,連吃飯都坐不住……」
不僅旁人,連自己都忍不住懷疑,孩子會不會是過動呀!上網google,專家總說年紀小孩子本來活動量就大,過動通常至少要5~6歲之後才能診斷,可是等到確診不就太晚了嗎?到底有沒有辦法及早知道我的孩子是否過動了呢?
近幾年來,經常有許多小一小二的家長來找我求助,孩子在班上有嚴重的問題、社交衝突,甚至被班上的其他家長抗議,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這真的很可惜,幼稚園時被當調皮,就這樣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到了小學,孩子自己都感受到被同學、同學家長甚至是老師貼標籤時,那種負向的情緒反彈,你能想像有多嚴重嗎?
雖然在2~3歲的幼兒時期,大多數的孩子真的很難專注地玩,但其實真正注意力缺損過動(ADHD)的孩子,他的行為表徵還是會不一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曾指出,2~3歲的孩子就可能表現出ADHD的特徵,而其症狀可能會從幼兒時期一直影響到青少年或成人,因此如果能早期辨識出注意力缺損的症狀,然後早期進行療育是相當重要的。
與其長大再用藥治療,不如從小訓練心智與大腦
ADHD的核心症狀,就是分心、過動和衝動。4歲前的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正在快速進行,行為變化很快,因此很難將孩子的行為具體描述在ADHD的診斷標準(DSM-V)中。
僅管注意力短暫、衝動、易發脾氣、活量高都是在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過程,但沒有ADHD疑慮的孩子,你會發現適當的時候,他總是能夠靜下心來聽聽故事或看看繪本,他們也能夠坐下來拼拼圖或者把玩具收拾好。
相較之下,如果是有ADHD疑慮的孩子,你會發現他比較沒有辦法專心或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他們常表現出比較極端的行為,像是破壞活動或破壞社交關係。
有ADHD疑慮的幼兒,其行為表現可能有:
1.注意力部分—總是不能持續很久、不專心聽不專心看!
多數的家長都能區分出什麼是不專心,以學齡兒童而言,其表現可能有
- 不容易專注於一個活動,例如好好畫幅畫、寫幾個字都分心
- 很難專心或注意聆聽一段時間,例如團討時發呆分神、玩手玩衣服玩線…..
- 別以為這只是孩子在感到無聊的反應,通常在開始活動沒多久,就早已出現分心的狀況
- 因為容易分心,所以常常沒聽到,因此指令總是要給好幾遍
- 就算有聽見,但對於指令或訊息的處理整合仍是有困難的
- 但偶而你會發現,對於特定有高度興趣玩具或活動,他們還是可以專注於其中。
其實,以上表現對於2~3歲的兒童,也有可能是正常狀況,因此必須是和同儕相較起來有明顯不同,才需要進一步確認。
2.過動部分—總是坐立不安、身體像有蟲
儘管學齡前的幼兒活動量大,但依然看得出是否有過動的端倪,例如
- 總是像身上有蟲般,坐立不安,扭來扭去,看起來煩躁靜不下來
- 幾乎很難持續一段時間坐下來從事較靜態的活動,例如吃飯、看書或聆聽故事等。
- 要安靜下來、小憩一下似乎都很難
- 總是很愛說話,經常過度地製造聲響
- 總是跑來跑去、爬高爬低、跳上跳下
- 看起來就是隨時準備衝刺的狀態,感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動,像馬達般
3.衝動部分—總是先做了再說
過分的衝動行為包括:
- 對他人總是表現相當不耐煩。
- 和同儕一起遊戲時,總是拒絕等待輪流
- 別人在說話時老愛插嘴
- 經常在不恰當的時間點,脫口而出自己的評論
- 總是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容易激動爆發
- 會直接闖入他人正在進行的遊戲,而不是先詢問是否能夠加入
一樣,在幼兒時期,以上行為沒有經歷過或未曾被教導,是有可能會出現的,但如果已教導過,和同儕相較起來,這樣的行為明顯過於頻繁或嚴重,就需要進一步的確認了。
記住,不是孩子有出現過這些行為就可能是ADHD,以上行為至少要持續6個月,並在兩個以上的環境中出現,例如家裡或幼托園所中都有這樣的行為表現,且影響到參與同儕活動。如果在學齡前家長懷疑有ADHD的可能,除了找兒童心智科診斷外,也應該尋求兒童發展的相關專業介入或諮詢,不少文獻顯示,運動、行為等的早期介入,是能有效改善ADHD的相關症狀的。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AACAP)在2007年,以及美國兒科醫學會(AAP)在2011年都提出建議:對於學齡前ADHD兒童,第一線的處理應是家長或老師的行為介入,藥物應是在行為介入8週都完全無效時才需要考慮,因為藥物(例如利他能)對於這群兒童效果較不顯著,而且比較容易產生副作用,例如影響生長、食慾、睡眠、體重減輕、焦慮……等。
感冒,症狀不同,用藥就不同;兒童發展,目的不同,活動處方也該不同!
你都帶孩子做甚麼運動呢?有些家長認為,每天去公園跑來跑去,
其實運動是分很多種的,例如伸展呼吸運動、肌力訓練、有氧運動、
改善孩子好動、壞脾氣,就要做對這些活動
一、增加記憶力,要動腳
「海馬迴」是大腦的記憶力中樞,
.慢跑、騎腳踏車、健行、游泳等中強度的有氧運動
二、增加專注力,要玩球
「專注力」是許多大腦區域合作下的產物,包括前額葉(執行功能)
.足球、籃球、棒球……等球類的有氧活動
三、提升思考力,要出力
「前額葉」擁有大腦總指揮之稱,負責推理、問題解決、
.攀爬、單槓、仰臥起坐、小飛機、拔河等肌力訓練
但,別忘了,學業表現是多個腦區合作的產物。Esteban-
.跑步+球類+出力=學習力
四、間歇式有氧運動,增加孩子食慾;持續型有氧運動,降低食慾
「下視丘」是飽覺和飢餓中樞,
.游泳、玩水等間歇式有氧運動、直排輪
五、要長高,就要跳
兒童會不斷長高,骨骼中的生長板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六、增加耐挫力,要有節奏的呼吸
提到情緒,有幾個重要的腦區一定要知道:「杏仁核」,它是大腦的
另外,過去眾多研究已發現,運動能增加多巴胺、、催產素、
節奏呼吸、冥想和姿勢調整的活動(如瑜珈)
孩子要動的夠,才能靜的下來!
孩子坐不住,三分鐘熱度,應該要多給一些靜態操作課,才能增加專注力!」錯!剛好相反了,其實是因為動不夠,才靜不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