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賞做錯了,反而讓孩子更被動
我們很喜歡給孩子獎賞,孩子做得好給獎賞,孩子不好的行為或習慣,例如動手、不吃飯……等,大人也常希望透過獎賞或集點制度的方式來改正,但,你知道獎賞的方式錯了,會造成更多問題嗎?
1. 用零食當獎賞,會讓孩子更渴望零食
餅乾糖果幾乎每個孩子都愛,因此它很容易成為大人用來激發孩子潛能的工具。食物在心理學增強物的分類上,是屬於初級(或原始)增強物,意思就是孩子不需要學習增強物與事件之間的關聯,就有增強的效果,因此用糖果餅乾獎賞,只會讓孩子更覺得糖果餅乾珍貴,更渴望它。此外,用食物當增強物是有風險的,當孩子飽了、沒胃口、膩了不喜歡,或身體狀況不適合吃,食物就不具增強效果,當然你期待改變的行為也不會改變。
2. 用3C當獎賞,會讓孩子更離不開3C
大人心裡覺得小孩愛3C,為了要讓孩子做到大人設定的目標,就會用3C當作條件交換,但小孩怎麼想呢?「大人會用3C來要求我,表示3C真的很好玩」,因此孩子更離不開3C。3C往往和要改變的行為之間沒有關聯性,所以想讓孩子主動、發自內心的表現好是有困難的。除此之外,大人本應協助孩子開拓興趣和樂趣,但用3C獎賞的同時,似乎也暗示孩子沒甚麼比3C還有趣的,這不是大人所樂見的結果。
3. 濫用物質當獎賞,讓孩子愛討價還價
當孩子太常因做對行為而接受獎賞時,就會開始進一步討價還價,甚至主動要求獎賞,就曾有苦主媽媽說,連請孩子做個家事,都被問「可以得到什麼」,好像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一樣。另外,有一個現實面也要注意,大人會用獎賞來要求孩子的行為,通常都是孩子不想做的事,當孩子不願意的程度大於對獎賞的渴望時,孩子可能隨時就不陪你玩這個獎賞遊戲了。還有,不論你給的是物質獎賞還是集點,孩子都可能覺得大人是在控制他,很快就會令孩子反感。
4. 獎賞過度,會抹煞孩子的內在動機
太常給獎賞,特別是連孩子本來就有動機要做的事也給獎勵,過去研究證實,這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我們都希望孩子是發自內心地去做事,發自內心就是所謂的內在動機,若孩子都是要獎賞才去做,就完全是外在動機了。
5. 大又遙遠的獎勵,容易令孩子放棄
常會聽到抱怨,獎賞、集點制度一點用都沒有,深入了解,才發現這往往是大人太過急切的結果,例如常在學校發脾氣的孩子,我們透過獎賞,成功三天沒有發脾氣後,媽媽立刻跟他約定如果可以一個月都成功,就帶他去墾丁三天兩夜,結果過程中失敗一兩次後,孩子愛發脾氣的情況又如往常了,這是為何呢?因為30天真的太長了,孩子真的太難做到,就會放棄;又或者,當孩子的30天記錄表上,出現了幾個叉叉後,孩子看到紀錄表,就相當於在提醒自己的不好,也會興起放棄的念頭;再者,因為出遊和控制行為這件事間的關聯性幾乎是0,這樣的情況下,大約兩三週大人小孩就會瀕臨放棄。
6. 事先給予獎勵,這叫賄賂,註定失敗
大人有時候,會先給孩子獎賞,希望孩子拿到獎賞後,就會努力,但,這樣的作法,不是獎賞,而是賄賂,東西都到手了,孩子注意力都在獎賞上了,還會努力嗎?因此結果往往就不如人意。
獎賞孩子好行為,一定要注意四件事
1. 自然結果也是一種獎賞,未必一定要另外給予才叫做獎賞。
2. 獎賞予孩子的行為和結果之間一定要有所關聯,例如你回家能在七點以前完成功課,我們就有時間可以玩30分鐘桌遊,獎賞是因為孩子前面努力的結果,不僅有關聯,而且容易做到。
3. 集點會比直接給予物質獎賞好,但在集點的同時,別忘了社會性的獎賞,大大地、真誠地、發自內心的讚美與鼓勵,其實是最好的獎賞,因為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希望能得到父母的關注的。
4. 目標設定要考量孩子的能力,要孩子做他不容易做到的事,你給再多獎賞都沒有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