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唱反調、有故意行為,爸媽必學的教養對策
教養對策一:轉移亮點,教孩子情緒表達
當孩子故意丟東西,想引起大人的注意,這種行為多半發生在小小孩,或是自制力還沒成熟(約5歲前),原因通常是孩子會覺得「感覺很好玩」「想看看結果會如何的實驗心態」「發洩情緒」……所以當大人的反應越大、越強烈,孩子就會更故意!
這時候一定要先忽略、保持淡定,別被孩子帶著走,先轉移孩子現在生氣、吵鬧、耍脾氣的原因,當孩子冷靜、情緒和緩後,再教他正確的表達與溝通。
教養對策二:先說需求,再給目標
當孩子故意唱反調,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明明知道是桌子偏要說椅子,明明知道弟妹在睡覺,還故意敲敲打打要吵醒。
這種故意唱反調的心理,多半在吸引大人的關注,覺得不公平、覺得被忽略、覺得有委屈但又表達不出來,只好用不聽話的方式來求關注。
這時候爸媽該做的是:先不放大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說出他們的需求,再給目標。例如可以跟孩子說:「你是想要媽媽陪你嗎?等我5分鐘,你可以先去玩玩具等我,媽媽馬上就來陪你了。」
教養對策三:討論反話,教表達技巧
當孩子越來越大,就會開始故意講反話,例如:
媽媽A:「再不收玩具,我就把它丟掉!」
小孩A:「丟就丟,反正我也不想要。」
媽媽B:「要考試了,課本都不用帶回家嗎?」
小孩B:「課本又不重要,考試隨便考都有分數。」
這種孩子的心理,通常是覺得當下被封鎖(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沒台階下,反正大人都覺得自己說的都對,所以孩子只能故意用反話來證明自己還是有發言權的。
其實這種孩子表面上會氣死人,但實際上十個有九個的內在是沒有安全感、有壓力的,壓力來自於:教養爸媽給的壓力、學業的壓力、同儕的壓力、自我認同的壓力……
所以大人千萬別被孩子的故意煽動,可直接與孩子討論,教導正確的表達技巧,讓孩子知道講反話,不能表達真正自我的想法,同時父母也要改變語氣,不要太多威脅、懷疑、命令的句型。
教養對策四:共同約定,分析負面影響
當孩子挑戰規矩(家裡規矩、團體規矩),例如:在處罰孩子的時候,叫他靠牆站好,孩子就用小聰明,只有手臂靠很故意。
標準太嚴格或太寬鬆,都會讓孩子出現生悶氣不講的可能,也有鑽漏洞的心理。
所以我會建議爸媽,可和孩子「共同約定」一個處罰方式或是可以解決問題的目標方法來調整,大人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分析給孩子聽為什麼要訂下這個規矩,分析影響給孩子。
沒有天生愛唱反調、故意小孩,學會正確的親子互動更重要
我們相信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喜歡唱反調、喜歡挑戰大人,
很多時候這都是環境與個性交互作用下產生,
因此在爸爸媽媽傷腦筋孩子為何總是唱反調、故意講反話、故意挑戰底線之餘,
先回頭想想剛才的NG教養,以及教養方法,我們做到了哪些~
故意行為是不能被輕視及忽略的,
置之不理、忽視,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問題及社交受到影響,
以上教養四對策,爸媽都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