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易怒、情緒不穩,小心可能是「侵擾性情緒失調症」
【孩子愛生氣、易怒,有效引導5步驟】
一、找出起火點:
每次情緒爆發都會有一個源頭–導火線,它可能是一個內在想法,或是外在事件,想辦法和孩子一起把它找出來。
二、孩子對導火線的感覺:
儘管導火線出現到爆炸可能是一瞬間的事,但在這之中,孩子的大腦一定經歷過:導火線出現產生什麼樣的想法,而這想法讓我有甚麼樣的感覺,例如小彥被將軍(導火線1)了,就毀棋亂丟棋子,又看到對手笑(導火線2),就要打人,這是因為被將軍讓小彥產生「我不要輸」的想法,這讓他感到難過、惱怒,覺得自己很爛、很丟臉;而對手開心地笑,讓小彥產生「你在嘲笑我」的念頭,因而很氣憤。對於年紀小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說出來,讓孩子知道「我到底怎麼了」。
三、感覺與行為的連結:
問孩子,「當你有這些感覺時,你就會想做什麼事(行為)呢?」我們要思考,為何孩子的腦袋會連結到這個行為(如丟東西、打人),也許是看過大人生氣時都這樣做,也許是卡通,也許學別人。只要大腦一生氣,這些負向行為的畫面就會浮現,驅使孩子做出這些負向行為。因此我們要找出模仿來源,加以阻斷。
四、行為產生的後果:
問孩子「這個結果是你想要的嗎?」生氣丟東西、翻桌,最後被罵、被懲罰、收拾善後,讓孩子確實體會,做出這些行為真的沒有比較好,所以我們要改變這個感覺所連結的行為。
五、如何得到想要的結果:
和孩子一起討論,有甚麼方法擺脫惱怒、氣憤的感覺,例如做開心的事、吃東西、運動…等,並將這些方法畫出來,當作孩子專屬的冷靜小卡,貼在孩子很容易看得到的地方,藉由頻繁的視覺提示,重新建立腦袋中感覺和行為的連結。
下一次情緒爆炸時,你就可以提醒孩子,選一件會讓自己冷靜的事情去做,打破既有的感覺行為連結很重要,只要孩子有願意努力,就該稱讚,鼓勵孩子繼續加油。除此之外,平時爸媽還可以:
✅相關繪本共讀:
透過視覺、聽覺、運動覺(請孩子做一次)等多感官輸入大腦,可以強化感覺與適合行為的連結。
✅鼓勵覆述故事:
累積表達的詞彙與句型,讓孩子多說說故事人物的感受、想法、意圖與信念。
✅增加表達機會:
「不說,沒有人懂你在想甚麼」,這概念一定要帶給孩子。家人間要習慣將感受說出來讓對方知道,孩子就會模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