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尖叫怎麼辦?1-5歲該教的情緒表達技巧
「孩子快4歲,只要不順他的意,就會開始尖叫大哭…」
「我家孩子2歲,生氣也叫、高興也叫,在外面也尖叫,讓媽媽很丟臉⋯」
「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好好用說的,為什麼我家孩子老用尖叫的?」
你家有尖叫小孩嗎?我家的老二,還沒滿1歲的寶寶時期,肺活量之大,常尖叫到左鄰右舍都來關心!
老大也沒有比較好,從老二出生後,就退化到也用叫的,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以及來表達抗議或興奮,變的也不肯好好說了。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到底為何出現尖叫行為,我們從不同的年齡來探討原因與解決方法喔!
孩子都用尖叫的?其實是大腦刺激沒有滿足
其實,孩子會出現「尖叫」這種負面情緒行為,和沒有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有關。
0-5歲這個年紀的孩子,活潑好動,開始想要自主,語言溝通能力還沒有很好,所以常常有一些情緒出現,愛哭鬧就算了,有些孩子甚至出現不恰當的動作,其實這都和孩子發展的能力不足有關,或者是環境中沒有滿足孩子發展需求的刺激。
所以要給孩子的大腦多一些刺激,包含觸覺、本體覺、感統刺激、社交刺激,詳細的大腦刺激訓練方法,可以看這篇:小小孩為何會尖叫打人?可能是大腦刺激沒有滿足!
尖叫,也是一種語言。不同年齡,尖叫的意義不同
1.5歲―2.5歲:「為反對而反對」的尖叫
隨著認知能力提升,需求變多,小孩生氣及哭鬧到了2、3歲時比例會大幅增加,常常也是父母親最受不了的”難搞的兩歲”時期,孩子明明想要卻總是脫口而出說”不要”!
然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最會使用哭鬧尖叫的方式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力,對他人的回應敏感度也增加,包含正向的情緒外,負面的情緒反應程度也會增加喔!
親子溝通技巧1. 「不凡事禁止」,在規矩範圍內開放孩子充分探索
當孩子不順他的意時,用尖叫大哭的方式,接著就是吵著要抱抱!
「你不哭,不哭才有抱!哭哭沒有抱喔!」
此時不必氣急敗壞地與孩子解釋,因為當大人解釋時,難免自己的情緒也會被挑起,孩子是會感染到你的情緒而火上加油!建議用最簡單的規則先幫助孩子緩解當下的負面情緒。
「不哭就可以來抱抱,哭完了嗎?」然後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但給孩子的訊息仍是簡單規則,試著放手讓孩子停止哭泣!
因為每個孩子能力發展不同,父母可以觀察每次的強度變化,並且在生活中觀察孩子是否有特別喜愛的東西,當作情緒的安撫物,也可以是正向行為的增強物。
親子溝通技巧2. ABC三步驟,幫助孩子自我調適與情緒恢復
A溫和的語氣+B簡單的指令+C鼓勵好好說,可以搭配使用隔離的方式 (帶到房間裡相較客廳為單純的環境)
讓孩子哭,待情緒宣洩、哭完了才出來。情緒強度降下來時,鼓勵孩子用「好好說」的方式!
此模式越來越熟時,觀察孩子的情緒就要一觸即發時,就可以說「生氣哭哭嗎?那要去房間嗎?」 (生氣尖叫要去房間)讓孩子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若不想去房間,那就好好說!
試著鼓勵孩子用溝通的方式,除了將需求意圖完整說出,也助於情緒的緩解調適。
2.5歲―3.5歲:「很有主見」的尖叫
這個年齡的孩子在認知、語言與動作都有很好的發展下,慢慢可以控制自己,也開始瞭解別人期待他怎麼做,負面尖叫愛哭的情緒應該逐漸下降!
因此孩子開始甚麼事情都想自己來,需要人家關心注意,但矛盾的是,剛萌芽的能力發展還沒有十分成熟,父母無形中也對孩子累績越來越多規矩及不允許做的事情。
也有一類孩子因為有弟弟妹妹一起來分享爸媽的關愛,讓孩子的情緒發展失衡,是這個年齡孩子大哭尖叫的原因!
親子溝通技巧1. 我是小幫手
可由家事著手,釋放家中簡單的家事給孩子幫忙,例如曬自己的小襪子、剝四季豆、洗洗水果等。另外,提高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與主動性也很重要!自己收玩具、穿脫鞋襪、吃飯…等等。
親子溝通技巧2. 別讓處處「不可以」囚禁了孩子的發展
甚麼都想自己來的孩子:「我要喝水,我要自己要倒水」,氣極敗壞的父母:「馬麻倒,你會倒出來又弄得全身濕,不可以這樣玩水!」
「不可以玩水」這件事,即刻成為孩子情緒爆炸的導火線!倒水這件事跟孩子手眼協調、手腕穩定度的能力有關,能力好了,自然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
那灑出來的水呢?建議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好~你自己倒,但是灑出來的水要拿布擦乾喔!」不僅解除了孩子想表現卻處處碰壁的負面情緒,也提供孩子更多元學習處理難題的方法喔!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