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說話不算話,會讓3歲半後孩子自制力變差
幼兒時期的教養,是自制力養成的關鍵
過去我曾經答應過孩子某個好表現過後,可以到書局買貼紙(這是他那時最愛最愛的獎勵)。
書局的貼紙其實單價都較高,當然回家後,孩子就把他當成大人的獎勵貼紙,或自己貼一貼就沒了,每次我都會跟孩子討論溝通貼紙的價值,一兩次後,我覺得應該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是否能夠等待一下換大禮。
我跟孩子溝通,其實2次貼紙的錢就可以買一個大富翁桌遊,而且桌遊可以很多人一起玩,可以一直玩,不會像貼紙一下就用完……,結果,孩子想了想,真的決定這次不買,省下來,等到下一次在買大富翁。而事後,我再問孩子,孩子也相當開心自己當初的決定,不要貼紙選擇大富翁呢!
其實人天生有具有學習自制力的能力,因為我們具有優於其他動物的「前額葉」,它是自制力的神經生物基礎。但你不塑造它,它是不會自然形成的!
尤其現在社會誘惑越來越多,性、毒品、可能損害健康的食物或用品……等,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引導自制力,難道你期待到了小學、青少年時期,孩子有了同儕支持,還會真的聽你的嗎?
4方法培養孩子自制力
教自制力,絕對不是一直告訴孩子「你不可以……」、「你應該要……」,然後自制力就會好,培養孩子自制力要掌握4方法:
1、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
認識自己的感受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不只要讓孩子們知道到這個情緒,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辨別、說出自己的心情,以避免悶在心理導致崩潰、情緒爆炸。
2、建立規矩
所有孩子都討厭大人設下的規矩。但實際上,規定反而能讓孩子知道界線在哪裡。
你劃出了界限的同時,也是在幫助他們練習自制、掌控衝動情緒。有罰則的世界也促使他們行動之前先三思後果。
3、增加戶外運動
帶孩子出門,鼓勵他們運動,消耗過多的精力、減少衝動行為、保持健康。
運動講求紀律、團體合作、縝密計畫和終極目標,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和強化自制能力。
4、以身作則
孩子都是從環境中學習長大的,爸媽的任何微小動作都大大地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
所以,在教孩子自制力的同時,大人也需要注意 「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控管,否則說一套做卻是另外一套,孩子會失去改變的動機與意願。
孩子自制能力的學習不僅僅是來自你的教導,有時也會被其他因素所影響,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智能障礙、自閉症、強迫症或甚至憂鬱症。
當你發現孩子有嚴重情緒控管自制能力問題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有助於根本了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