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是身教,要有正確方法! 父母必知「拒絕孩子溝通術」
孩子:「媽媽,老師說我今天彈琴彈得很好。」
媽媽:「真的啊!很棒!」
孩子:「那等一下可以去買神奇寶貝貼紙嗎?」
媽媽:「為什麼要買,你貼紙已經很多了!」
孩子:「我沒有很多,只要一張,拜託!我有努力彈琴!」
媽媽:「……」
如果你是媽媽,你應該會天人交戰,因為:
到底要不要買給孩子呢?答應買給他:
1.今天孩子是真的表現不錯
2.貼紙是小錢
3.買給孩子她會很開心,我喜歡她開心
4.不買他等一下可能又要鬧脾氣
5.不買會不會以後上課就不好好彈了……
到底要不要買給孩子呢?不答應買給他:
1.怎麼可以她想要什麼就買給她
2.就算貼紙是小錢,也不能隨便,每周都花50元,一個月也有200元了
3.已經有集點制度了,她要買應該用她的點數來換
4.上課本來就要好好表現,這樣會養成習慣條件交換
5.已經很多貼紙,她都隨便亂貼,不該再買……
不當「控制孩子」的爸媽,而要當「教孩子自我設線」的爸媽!
你也有過這樣的左右為難嗎?專家都說,父母要能設好底線,但實際上對孩子說「不」真的好難。
因為我們都喜歡看到孩子快樂,她快樂我們快樂,她難過我們難過,更何況有些孩子鬧起脾氣來,真的令父母招架不住,如果可以不要和孩子有衝突,不是很好嗎?反正這又不是甚麼大事!
的確,今天我們舉這個貼紙的例子,也許真的不是甚麼大事,但如果很多小事不處理好,孩子就會養成沒底線的壞習慣。
你的猶疑讓孩子越來越無限上綱,最後父母在家中的地位淪為次等公民,才想要控制孩子壞的行為,但為時已晚。所以,當個「堅定自信」的父母,你最重要的職責是設下底線,不是控制孩子的反應或感受!
很多父母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我也想好好設底線,堅守原則,但有外人在時,總是很難做到,在外面可能有親朋好友、過度好心的大叔大嬸、甚至是正義魔人,在家裡可能有滿腹育兒經的長輩或其他家人,會評論或質疑我的教養,讓我不禁懷疑我會不會是做錯了」。
如果是這樣,那麼請記住:
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也沒有人知道你的教養準則,所以當你面臨這些外在壓力時,也請堅守你的信念,妥協的確能很快解決問題,但它卻可能是日後問題的來源!
美國行為治療師James Lehman, MSW曾說過:「父母一定要時常問自己,現在該做甚麼決定才是對孩子最好」。答案可能是設定底線,可能是讓孩子嘗到後果,但無論如何都是為孩子的行為上了重要的一課。
別再左右為難,你拒絕孩子的勇氣,才能化身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當爸媽對孩子說「不」,孩子可能會尖叫、哭鬧、咒罵、亂丟東西、破壞、攻擊、或無限輪迴「這不是肯德基」,也可能會一直纏著爸媽苦苦哀求,讓你覺得好煩好難過,乾脆答應孩子不就好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妥協不就代表讓孩子學到可以用這樣的情緒行為去勒索別人嗎?而且你的底線只要被突破了一次,儘管你前面防守成功了99次,孩子還是會學到你的底線是可以被突破的!
這時候的天人交戰該如何度過呢?你可以這樣正向思考:
1.孩子現在生氣是沒關係的,孩子未來會面臨更多的挫折、拒絕,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成熟、學習負責
2.反正孩子很常對我生氣,我不需要這麼在意,生氣剛好可以讓她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冷靜下來就能好好溝通了。
要記住,如果你常陷入負向思考,例如我怎麼這麼慘,我家小孩怎麼這麼多情緒,我是個很失敗的媽媽吧……。那麼你就會成為很容易被突破底線的父母,類似的情境,更容易無限輪迴。
仔細想想,對孩子而言,有「絕望」感時,怎麼可能會沒有情緒,怎麼可能會完全不爭取就欣然接受呢?這樣就不是孩子了吧!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沒辦法時就要想辦法」,所有的辦法孩子都試了嗎?
懂得拒絕,才能教出好孩子
孩子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一下哭著買玩具,不買的話就滿地打滾;一下吵要吃零食,不同意就開始耍賴;一下要看電視,磨磨蹭蹭不肯去幼兒園,一聽說不行立馬嚎啕大哭。
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怎樣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跟著下面的教養心智圖,step by step,讓教養不再卡卡卡。
3招破解孩子的操弄
有些孩子已經很厲害了,當你說no,他不會立刻翻臉,反而會出下列幾招:
1.甜言蜜語型
例如「媽咪~~可是我真的好想要貼紙,不能買我會很傷心,你今天買給我,我下次會表現得更好」。讓你不捨得拒絕
破解法>跟著孩子起舞
你的陪伴一定都比貼紙強,端賴你怎麼演給孩子看,到底媽媽好還是貼紙好囉!
2.一針見血型
例如「我就知道媽媽你不愛我,只是貼紙而以你都不買,人家強強的媽媽都常常買給他」。讓你覺得羞愧
破解法>扯開話題,遠離現場
因為我會陪你做更多有趣的事,強強媽媽不一定做得到……,想辦法把話題扯遠、離開現場最重要。
3.條件交換型
「媽媽你如果買給我,我等一下吃飯會很快吃完,趕快把作業做完……」。讓你覺得答應的有價值
破解法>堅持底線
看起來很划得來,但其實過度的交涉,無疑在教你的孩子,你的底線並不堅固,當你說「不」的時候不代表真的是「不」,更何況孩子所提出的條件本來就是該做的事情,拿來交涉並不合理。
現在你知道該怎麼當個有底線的爸媽了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