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掉孩子拖延壞習慣,先教會他6件事【送棋盤式時間計畫表】
3.教孩子懂區分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
孩子想做的事未必都是玩樂,因為孩子可能會想到2周後是班上說故事比賽,今天想要來練習;而該做的事未必都是學業上的事,因為刷牙、晚餐、家事等也都是屬於自己每天該做的事。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列出想做的事有哪些?想做的事有哪些?通通列出來後,再把事情會花費的時間寫出,接著分別排列優先順序,原則上該做的是今天就是得完成,而想做的事未必今日都能完成,只能依照優先順序去做。
4.教會列出每日計劃表和每週計劃表
前面已經有讓孩子知道回家後到就寢前,究竟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了,接著就是請孩子將該做的是填入時間表中,來看看做完還會剩多少時間,再來安排想做的事。這樣的好處是,孩子能一目了然自己的時間分配,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時間好短時,就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該做的事真的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嗎?或者想做的事能否集中做完?例如可以趁看卡通的廣告時間,去刷牙、收拾書包等,這樣就能有多幾分鐘的時間可以自由運用。
而對於有補習的孩子而言,週計劃表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孩子還有課外的才藝或英文補習班作業要做,如果都是才藝課前一天才做,再加上學校作業,那前一天可能就會爆炸,因此孩子要試著用週計劃表,將這些事情分散完成。
5.教孩子要記得留下空白時間
沒有人有辦法一整天都是繃緊神經的,因此在安排計劃表的時候,千萬不要陷入把所有時間填滿的迷思,因為總會有意外,總會有需要放空充電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空白時間,讓孩子自由運用,別小看這種自由時間,人往往都會因為有了自由時間,才有動力繼續為下一件事而努力。
6.教孩子思考並體會善用時間的好處
這其實就是因果關係的連結,孩子一定也很討厭每天回到家,媽媽就是一直催催催,所以當計劃表底定後,該做的事也都確認孩子知道後,媽媽就要相信孩子會做到,孩子真的沒做到才能念。當孩子都做完該做的事後,爸媽就不可以再外加事情,例如「作業這麼快完成,還有時間,那再去把評量寫一寫」,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我前面這麼努力也沒用,反正也是不能趕快玩」,孩子體會不到善用時間的好處,自然不會想要積極,拖延的毛病就會改不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