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怎麼教?爸媽都該學會的8引導法【下載情緒行為紀錄表】
4.要能設法與孩子建立連結
不同發脾氣的狀況可能有不同做法,例如小小孩被禁止拿/碰觸危險物品而發脾氣時,這時就適合用「注意力轉移法」,提供另一個更有趣的物品,創造一個更吸引孩子的情境來轉移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在人多的場合發脾氣時,因為情境複雜不利於孩子冷靜,這時候就要先用「隔離法」,帶孩子先去一個比較安靜的私人空間,在家中也可以規劃一個冷靜區,陪伴孩子,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如果是較大的孩子試圖用發脾氣來引起注意達成目地的話,那就建議要用「忽略法」,讓孩子知道用發脾氣是沒有用的,不過可以嘗試用溝通的,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倘若孩子發脾氣時會拳打腳踢或破壞的,那可能就需要「抱緊處理法」,但必須邊跟孩子說「我有看到你很生氣,需不需要抱一下,我想這會讓你舒服一點」。
5.要能釐清發脾氣的原因
當孩子冷靜下來後,就有機會跟孩子好好溝通,來找到問題根源。善用幾個問法來抽絲剝繭:
◆「反映式傾聽法」:先複誦孩子說的話再釐清敘述,例如「你是說積木太難?」「積木太難是哪裡很難?」
◆「五W問句法」:是誰(who)、什麼事情(what)、在哪裡(where)、何時(when),以及如何(how),然後將蒐集到的資訊組織起來再詢問一次,例如「所以你是說爸爸剛剛在房間叫你去洗澡時太大聲了?」
◆「回憶感受法」:詢問孩子當時「有什麼感覺」或「在想些什麼」,這能幫助大人了解孩子的情緒與想法。
6.要能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會用發脾氣的方式,就是代表著面對問題,孩子還是有未發展好的能力,包括認知、溝通能力、自我控制力或情緒調節等。隨著孩子的年紀不同,大人要逐步加強孩子的能力發展,例如年較小的孩子,會先著重在認識情緒與表達情緒的方法,而中大班的孩子,就要開始學習控制情緒,例如再怎麼生氣也不可以動手或破壞東西,完整的敘述事情、表達情緒感受以及簡單的問題解決能力,例如真的好生氣,可以去找大人幫忙。而小學後的孩子,除了要能釐清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要學習能讓自己冷靜的方法,還要能思考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練習更有效的溝通技巧。
7.要能安撫孩子給與安全感
孩子發脾氣後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安撫,其實很多孩子在發脾氣當下腦袋是斷線的,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當恢復理智後,往往會對自己剛剛的行為感到震驚、羞愧或擔心,怕大人懲罰他,怕大人不愛他。安撫孩子不是代表贊同他的行為,而是讓孩子知道大人還是愛他的,大人會陪伴他一起成長,一起學習改變,孩子感到被愛,情緒也會更穩定。
8.要能預防失控情境再重演
雖然發脾氣是孩子成長正常過程,但當孩子常發脾氣,那就該好好分析一下,可以就下列步驟來思考:
◆孩子常在什麼「時間」或在什麼「地方」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時通常「誰」都牽涉其中?
◆發脾氣前、當下或發脾氣後大概都是什麼情況?
以上資訊能幫助大人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情況發生,例如孩子每次發脾氣前都會大聲說話、頂嘴,就代表孩子已是在警戒狀態,如果繼續讓孩子感到壓力,下一秒就是爆炸,大人若察覺關聯,就能避免。常見的避免方法有:
◆指令要簡單肯定:例如請孩子洗澡,就說「洗澡時間到了」,而不要說「你要去洗澡了嗎?」,這不是擺明了讓孩子有機會可以說「不要」,然後大人又生氣嘛。
◆作息要注意規律:如果因外出作息有改變,也要適時讓孩子吃點東西或休息,因為肚子餓或累都是最常發脾氣的時間點。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孩子一直感覺被禁止,就容易有情緒,所以,與其一直跟孩子說「不可以」,倒不如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
◆多留彈性時間:行程安排不要緊湊,讓孩子能做好轉換活動的心情,在終止活動前,盡可能提早預告孩子。
◆難度要剛好:不要讓孩子太有挑戰性的活動,特別是對耐挫力不好的孩子,如果真的要挑戰,也建議大人要能在身邊,讓孩子覺得有隊友,感到安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