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哲:學習的路很長,只有習慣才能跟孩子一輩子
可是很多大人卻沒有關注到這一點,低年級就以分心姿態展開,這樣後面會很辛苦,例如很多孩子拖拉慢就是因為他在學習過程不夠專注,漸漸地跟不上,然後討厭學習。沒錯,有些孩子就是從一二年級就開始討厭學習。
低年級第二個要建立的就是寫字的姿勢(注意不是寫字的美醜),手握筆、坐姿、是否不會歪來歪去,寫字會不會太用力或太輕,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低年級第三個要注意到的學習習慣是「複習」,在新知識學習之後,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看第二遍,學習最有效率,但不要叫孩子花很多時間,會破壞內在的學習動機。複習時間以10~15分鐘來說最剛好。
二、中年級:培養理解力、提高學習效率
9、10歲是建立學習習慣的核心期!因為他前面打了兩年基礎,知道學習是要經過考試檢核的,念書是要定下心來的,時間觀念也逐漸成熟,孩子在這階段大量的進入自主思考及出現思辨能力,這階段孩子有時不太好教,在學習上有自己的意見,如果沒好習慣,開始跟父母會有很強的對立衝突,也容易因為學習成就不好而否定自己。
這階段很多父母會陪孩子花大把時間在讀書或複習,但孩子越來越討厭讀書,而且成績也考不出來,這其實跟四種能力有關:
1.閱讀理解力:孩子真的題意都懂嗎?這跟閱讀能力有關,懂題意比大量練習更重要。
2.默念題目專注看的能力
3.複習錯誤統整力:孩子能不能把錯誤統整出來、快速複習?能不能說出自己錯在哪裡?不能只知道對的答案!
4.檢查能力:光提醒是沒有用的,孩子用什麼方式檢查?
爸媽要知道,在沒有理解下的填鴨教育,最後孩子會全部吐出來給爸媽及老師。
三、高年級:擬定學習計畫,幫自己打分數
11、12歲以後的高年級孩子,在學習上最需要培養出能分析自己哪裡做得好(勉勵自己)及分析哪裡做不好的能力(反省成熟),而且會計劃自己時間的孩子,將來國中會比別人順利很多。三種習慣讓孩子在這階段養成:
1.培養總結思考的習慣,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看完一段文字或故事,能總結出大意、大綱、心得,這種練習會提升孩子審題、快速閱讀能力。
2.讓孩子自己完成週計畫表,厲害一點的孩子可以做出到下次段考的月計畫表,鼓勵及獎勵他們去做,孩子對學習才會有自我操控的感覺。
3.每個孩子都是完全喜歡玩大於學,這很正常,但孩子要能學著去規劃他學習及休息的分配,要給孩子空白時間去自己安排,可以改善被動的學習狀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