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難懂兒童心理!孩子出現故意行為的心理因素
孩子的「故意」總能一秒惹怒大人,他們的故意行為有很多種,故意唱反調、故意聽不到、故意欺負人,甚至是故意搞破壞……。當大人解讀出孩子的行為是故意時,往往就會直接認定孩子是在「挑戰」、「挑釁」或「玩弄大人」,這時大人通常就會進入備戰狀態,不自覺地會用「權威」消滅孩子的故意。
你可曾想過孩子為何會「故意」嗎?孩子為何會故意去惹怒大人呢?真的是為了反抗嗎?沒事為何要反抗讓自己處於不開心的狀態呢?如果不釐清這些原因,孩子的故意行為就會重複出現。
孩子故意其實是在隱藏脆弱
別看孩子出現故意行為時,感覺很強勢,其實當時他們的內心是很焦躁脆弱的,以下這些情況,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故意行為:
1.缺乏解決問題方法:當孩子覺得一下子事情接踵而來,覺得不知所措,或認定這是沒辦法處理的,就會乾脆放棄,故意擺爛。
2.內心感到沮喪、無助:例如好不容易寫完了作業,結果媽媽又立刻給了測驗卷,要求時間內完成,這樣的灰心感、沮喪感,就可能產生故意反抗的行為。
3.要大家知道自己不開心:別以為孩子都應該要會說出感受,有些孩子就是不善於將自己內心的話表達出來,有些孩子曾說過但發現沒用,有些孩子是認定說了大人也不會聽,那就不需要說,直接用行動,告訴大人「我不高興!」
4.無法冷靜、焦躁不安:產生這種情緒時,大腦理智線就像斷了般,產生「戰或逃」的反應,言行舉止都像刺蝟一樣,感覺就是要激怒對方。
5.想擺脫控制,扭轉局面:這往往和比較權威式的管教有關,學校老師若是採比較高壓的帶班方式,學生也容易產生故意心態,「我就是不想讓你覺得你可以管我」。
6.想激怒對方,讓他認輸:這已經帶有敵意的成分,當孩子認定對方的行為是針對他,自己怎麼做對方都不滿意時,就會興起「我也不要讓你好過」的心態,會想激怒對方,讓自己感覺贏了。
孩子越故意,大人要越冷靜
儘管孩子今天「故意」的目的,也是有可能帶有激怒大人的成分在,但若大人真的被激怒,豈不就正中下懷了嗎?更何況,孩子產生故意行為的心理因素,很多時候是在求救,並不是要惹怒大人。
因此當孩子出現故意行為時,大人的話術如果是「你在幹什麼!你不可以這樣…」是無助於停止故意行為的,因為負面於言只會讓情緒更高涨,相反地,要試著說正向語言,例如「我知道你現在感到不開心」,先試著和孩子產生連結,才有辦法找出故意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徹底改善問題。
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永遠要記得,預防及阻止火山爆發,絕對會比火山爆發後的收拾善後來的重要,因為我們希望孩子學的是怎麼去調節自己的情緒行為,而不是永遠只停在學道歉認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