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很多家長會很擔心,錯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孩子就會落後,我在《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書中有解釋過,再來從科學的解度,整理一下這個迷思。
外語學習的四大科學觀念
1.學母語有關鍵期,所以我很重視孩子們的母語是否穩定的出來片語、句型、文法;而學習外語,重在引發興趣及動機,可以早接觸,但不一定要逼著學,所以英語學習,永遠不會太晚
2.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提早學,是因為可以發音的比較標準,這叫做「口音關鍵期」。的確,學者專家發現,越早接觸外語的孩子,越沒有母語口音,但到底是要早到幾歲才開始接觸,目前並沒有定論
3.但,英文學的好,不是只有發音而已。音文有拼字、語法、語用的層面等,就像中文一樣,你中文的ㄅㄆㄇ講得很標準,不代表你的中文成績就會好,因為國語文牽涉的層面很廣,有造字造詞造句閱讀等等…..
4.哈佛大學的史諾教授指出「學語言最關鍵的不是最佳年齡,而是最佳配套條件」,配套包括「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念+適齡適性的教學法+豐富的語言輸入及互動+正面的回饋及鼓勵」所以,學語言,不用擔心太遲這件事。
英語成績低落,是怎麼回事?
根據多年來教育學者的觀察及統計,臺灣學生的英文程度,一直是亞洲四小龍之末。當這個消息一出,大部分的家長將矛頭指向臺灣孩子沒有從小就學英文,以及沒有大量密集的外語經驗導致。說實在的,要多小就學外語才會精熟,在教養的過程對爸媽來說,一直是個羅生門,資訊紊亂也說不清楚。
其實,一些研究語文的學者早已發現,外語程度的低落,與孩子學習模式的關聯,遠大於關鍵期的影響。簡單的說,有趣的學習環境,自然互動及透過遊戲的學習,就能使孩子學得更快,記得更深。從醫學及教育的角度,我們得深入的關心一下孩子語言學習,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別為了學英語,讓孩子無法與人溝通
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的速度都不同,很多家長經常忽略孩子母語的成熟度,把焦點放在孩子同時間要學很多不同語言,之後才不會輸其他孩子。臨床研究發現,當一個孩子的語言發展並沒有很穩定前(如兩歲半還不會講句子的幼兒),就貿然大量給予第二種或第三種語言,經常發生孩子的主要溝通語言混淆,孩子減少溝通說話的動機,以及一些語言發展的遲緩。所以,當家長興致勃勃的來問我孩子可不可以提早接受外語的才藝時,我都會請家長先觀察一下孩子的主語言溝通能力,才能進一步討論。所以母語的重要性,是我在各大演講場合提出更重要的觀察指標,學齡前孩子沒有講話的興趣跟成就感,沒有一個穩定的溝通工具,第二種、第三種語言怎麼會學得好呢?
玩出語言學習力與興趣
要鞏固0~5歲孩子的學習,最重要的是透過大量的遊戲,玩中學,做中學,是最重要的學前教育原則。學習語言也一樣,生硬的背誦,大量的考試,一大堆的紙本練習,除了無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最怕的是連內在的動機都抹煞了。當然可以提早讓孩子學習英文才藝,但如果在幼兒早期你就期待孩子日後英文要考得好,要說的嚇嚇叫,文法要多精通,那就大可不必了!這些壓力,可能都會讓孩子對這個語言學習望之卻步,本來是個人才的,套在不對的學習模式及環境下,反而什麼潛能都沒有了。所以,學齡前孩子的語文學習不該坐著學,而是做中學,身體動起來透過遊戲來學。
幼兒語言學習的大腦觀
有一項很有趣的語文追蹤研究,研究者把學齡前的孩子分為兩群,一群是從小沒有補過外語,但環境中有外語的一些遊戲刺激(如外語的音樂、讀物、遊戲內容、玩伴等);另一組是從小透過大量的補習,被安排大量接受聽書讀寫外語樣樣來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時才進行追蹤。一般家長可能覺得,應該是大量補習的孩子外語能力比較優,結果並不是如我們所想這麼一致。因為補習組竟然出現一些不喜歡英文、成績低落的孩子,反觀遊戲組,孩子的學習興趣高,專心學習的程度較高,整群的孩子都不覺得非母語的學習有什麼壓力。其實,從大腦的醫學觀來看,孩子的大腦對外界的學習刺激,就是用進廢退、過猶不及,孩子從小有沒有接觸過這種語言,有沒有快樂的玩過這個語言,才是最重要的,接觸過就能讓大腦的網路連的更好,父母都不用擔心!
如果用了孩子不喜歡的方式,則會超過大腦的負荷,反而影響內在的興趣與動機。從兒童發展觀來看,家長要關心的是,四歲前要把第一語言(母語)鞏固好,而十歲前則是學外語的關鍵。親愛的父母們,你還在讓學齡前孩子坐在書桌前背英文,而且覺得贏在起跑點嗎?我可是要陪孩子快樂的去玩很多很多的語言遊戲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