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怕錯」到「樂於挑戰」,爸媽要教六件事
◆平時怎麼教
挫折隨時可能發生,練習轉換情境的能力很重要,爸爸媽媽可以陪孩子玩「立即回饋」類型的遊戲,如疊積木,一開始可以蓋一個就刻意讓積木倒下,建立挫折可以立即處理解決的概念。
◆當下怎麼教
挫折當下因為他們已經卡在失敗的漩渦裡,先試著讓孩子轉移注意力,轉移的過程盡量避免提到剛在失敗的事情,如「我們換個車車玩看看吧」不要轉的太硬,讓孩子覺得好像大人在隱瞞什麼唷!
◆事後怎麼教
引導孩子尋求協助並做句型練習,如「有困難、不會、需要幫忙的時候,可以說『我需要幫忙』」,之後孩子遭遇挫折時,可藉由提詞讓孩子說出請求協助的話語。
4歲在意大人感受
這時期的孩子開始脫離自我,但他們不會一下就在意同儕,反而是先在意大人,他們希望自己的成功能夠被稱讚、能被大人看到他們的好,這時候爸爸媽媽對孩子遭遇的失敗反應,如「(積木倒掉時)嗯嗯,沒關係再重來就好」「沒關係這一定會失敗的」,孩子沒有感受到安慰,反而覺得大人不在意他們的感受時,就會很難過!
◆平時怎麼教
為了不讓孩子一直在乎大人的反應做事,爸爸媽媽可以建立事情的輕重緩急,如積木蓋好時,大人說好棒,但自己分內事「主動收玩具」做好時,大人給的鼓勵回饋需更大,藉此讓孩子練習每件事情的輕重。
◆當下怎麼教
這時候因為他們失敗而產生的情緒,需要大人協助緩解,爸爸媽媽可以給予支持性的話語,如「我看到積木倒了,爸爸媽媽給你一個抱抱」。話語要講出事實,不然會變成情緒逃避。
◆事後怎麼教
情緒安撫完之後要有積極性的問題解決,要避免讓孩子認為討拍討抱就可以讓大人無條件的幫忙完成任務,可以在此時說「心情好點了嗎?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吧!」
5歲團體經驗多
這時期的孩子團體經驗越來越多,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會發掘的更細膩,細節也會注意越來越多,但此時還無法將自我的成敗與團體良好的整合,如分組遊戲時贏了會覺得是自己的功勞,輸了會把責任怪罪給別人,爸爸媽媽不要因孩子的推責任就指責他們,更要試著引導孩子與團體之間的整合。
◆平時怎麼教
現在的成功已經不只是自己的功勞,也是一個團體努力的成果,爸爸媽媽在平時需建立孩子「團體合作」「團體參與」的經驗,在家可以幫忙做同一件家事分工,有手足的話更可以給予互相搭配的任務。
◆當下怎麼教
許多挫折的情境可能是在團體中,或同理心的成熟使得他們會更在意對方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在挫折時可以說的話語,如「輸了,我好難過,大家下次一起加油唷!」
◆事後怎麼教
任務的失敗雖然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練習「反思」「換位思考」,引導孩子想看看如果在當時他是隊長,這個時候可以怎麼做呢?如果孩子沒有想法,爸媽可以用選擇題的方式協助。
6歲同儕概念成熟
這時期的孩子的同儕概念已經成熟,很多時候的挫折都來自於比較,如「別人家都有很酷的車,我都沒有」「他跑步好快我都追不到」,如果爸爸媽媽說「不用跟別人比,自己跟自己比就好」,引導概念上沒問題但說法上可以再調整,因為上述那句話會讓孩子覺得「我就是羨慕別人啊」「跟自己比,還是沒辦法跟別人一樣厲害」。
◆平時怎麼教
因為每個家庭每個情境皆有不同,若真的很想和別人一樣但又一時做不到,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建立「分階段目標表」,如「如果你想要跑得更快,我們先每天練習50公尺,慢慢調整難度」。
◆當下怎麼教
在孩子失敗後情緒緩和,爸爸媽媽可試著再讓孩子面對方才的挫折,例如:跑步比賽輸了,爸媽在孩子情緒好些後,可說:「我們看看比賽,一起來找找下次可以更厲害的方法」。
◆事後怎麼教
讓孩子看看厲害的人都是怎麼做,爸爸媽媽可以藉由第三方影片或事件讓孩子對他在乎的事情更有概念,如「想要籃球打更好,可以看看籃球比賽,或上網找尋籃球的技巧知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