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說氣話、越大越難管,怎麼教?
有這樣的經驗嗎?常常大人好好地跟孩子說話,但孩子卻未必用好口氣回話,有時甚至會莫名生氣,說反話、說氣話,甚至說出「我討厭爸爸媽媽」、「我要死掉」等不適切話語。儘管知道孩子正在發洩情緒,所以說話不適切。但似乎糾正的效果並沒有很好,這是因為孩子說氣話是在釋出心理訊息,但大人的糾正,卻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未接受到訊息,因此氣話不斷重複出現。究竟大人在孩子說氣話時要如何引導,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愛說氣話,其實話中有話…
孩子真心話1:你能多關心我嗎?
因為情緒具有指向性,許多時候孩子生氣時說氣話是為了得到大人的反應,希望獲得大人更多關心,尤其是在大人不理或是沒注意到孩子情緒時,孩子會變本加厲的憤怒,甚至生氣尖叫後還故意看大人的表情反應。如果孩子有情緒時大人就立刻安撫或指責,容易造成「條件反射」,下次孩子生氣就一定要有人去安撫。
爸媽怎麼做:保持冷靜並清楚地跟孩子解釋這個詞是不好的,或是這個詞可能會傷害到對方的感情,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用「感受」來教育,如「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喜歡你……說比較好」。
孩子真心話2:我是不是真的很差?
有些孩子拉不下臉承認錯誤或接受挫折,他們容易利用失敗的結果,要求大人給予安慰或是請求協助,請求協助很好但不應該利用遷怒的方式訴說,因為孩子當下想要的是情感式依附,此時爸爸媽媽也避免直接給予「指導性的用語」,如「你先不哭再過來找我」「你去冷靜後再過來」等。
爸媽怎麼做:「先」處理情緒「再」處理行為,爸爸媽媽可以說「我有感覺到你很生氣難過,我們先把眼淚鼻涕擦擦,再看看可以怎麼辦」,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使用「擬物化」的方式,如「我看到你身上有生氣蟲蟲,我們先把它趕走吧~」
孩子真心話3:我也要讓你不開心!
孩子若因為挫折會故意遷怒大人,當大人因為這件事情生氣時,在心理學的角度,孩子的情緒頓時間轉移至大人身上,這種轉移感(原本自己在生氣,後來看到別人在生氣)會產生逃避的放鬆感,因為生氣是一種宣洩反應。
爸媽怎麼做:如果孩子是故意的,千萬不要掉入孩子的陷阱,建議用溫和堅定的方式引導孩子找到解決辦法,或決定下一步怎麼做「我發現你遇到了困難,有需要幫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