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該打,還是不能打? 不打也能讓孩子聽話的有效處罰

是誰說3、4歲前被打,一定記不住?
記得有一陣子,有專家在媽媽社群上說:「3、4歲前,怎麼打都沒關係,反正他沒長大也不會記得?」媽呀!怎麼會有專家這樣說?而且還很多人分享?隨便打沒關係?我看你是隨便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腦不是不記得,只是整理的能力還不夠成熟,無法回憶也說不出來。但,這些大量被體罰的經驗,會演變成潛在的記憶,存入皮質下(subcortical cortex),可能發展出未來的三種人格特質:
1、不自覺的模仿大人的暴力
2、幼兒時期的經驗,長大後,對於暴力有過度莫名的恐懼
3、越打越皮,越來越難警告,甚至有時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
至於你會問我,那我們小時候也常被打,長大也沒怎樣啊?我告訴你,現在的孩子智力更高、語言成熟,但很敏感、不耐挫、情緒同理差,你的兩個比較的基準點,是不一樣的,不能老是琅琅上口你那101套,因為教養必須要跟著時代,因時制宜。
還有家長在上面留言說,這根本就是民粹,大家都一直說不能打,才讓孩子變得這麼難教?其實,不是不打孩子的,就沒有在教孩子耶;不是沒被打的孩子,就不會聽話耶!教養有很多方法,要軟硬兼施,怎麼會是民粹?我現在就要來教大家,不用打,也能讓他們更懂事的教養方法~
愛的教育,讓孩子變的不可理喻?
4-6歲,心智發展快速期
兒童的同理心發展,第一個最快速的年齡,就是4-6歲,簡單的說,這個年紀就是開始懂大人的心的重要發展關鍵。所以,當孩子一發展到這個年齡,可能許多家長都會發現,當管教越緊,孩子的反彈越大,親子間開始劍拔弩張,讓你覺得從前的乖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管教了。
打罵,人人都不愛,而且我認為當孩子越大,越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因為孩子的心裡越來越成熟,總是用負面的教育,有時真的會傷了親子關係,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融洽,可能瞬間就像拆毛衣一樣,輕輕一拉就沒了。
讓哭鬧的孩子,學習看見鏡子裡的自己
很多家長,帶著情緒管理很差的小小孩、大小孩來找我,都會問到一題,為什麼也處罰了,卻越大越難控制?我都會說一句話:長大的過程,孩子看到的如果都是生氣的爸媽,而看不到生氣的自己,那到底我們,是要他改甚麼呢?就像訂正考卷一樣,也要先知道為何錯,再修正成正確的答案吧。
別焦慮!七成爸媽有打過孩子
有一則新聞,看得我怵目驚心!「教養壓力大,幼兒多半被打罵!」,新聞指出,在國內5歲以下的孩子,10個有7個,是被用打的教養長大,爸媽們有不得不的苦衷,讓「不打不成器」的話題,再次浮上檯面。
很多家長會在很多演講後直接問我,以前我們也都是被打罵教育長大的,我們心理既沒有創傷,行為的表現也很好,看來以前的打罵教育是對的。現在凡事講道裡,用愛的教育,才讓孩子變的不可理喻,我趕緊澄清說:這是爸媽們對民主教養的定義,有很深的錯誤解讀啊!
1、我不支持對孩子體罰,因為很少家長可以在心平氣和下,進行體罰,這樣失手的機會非常高。但孩子有錯,當然可以罵,當然可以處罰,應該讓他們知道爸媽生氣了。如果你不是經常性的對孩子進行體罰,倒不至於因為一次體罰,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終生影響,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別讓孩子因為被體罰而心生恐懼。
(下一頁繼續,「不用打」的有效處罰方法)
老師,我有2歲的孩子,讓媽媽困擾的是很常會咬人,不管是不開心、吵架,或者是在玩時,都會動口咬人,無故咬哥哥或妹妹的情況也有~我打過、說過,罰站處罰也有,但仍是會犯一樣的問題,我該怎麼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