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說謊,70%父母都做錯,正確處理四步驟
不要急著把孩子貼上「說謊就是壞小孩」的標籤
說謊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孩子說謊大致可歸因:認知能力未成熟,想像與真實不分。 藉由編造故事透露期望,常見於三至五歲的孩子。至於五歲以上的孩子,則多用謊言逃避懲罰,或想達成某些目的。
家長不要急著把孩子貼上「說謊就是壞小孩」的標籤。常見的幼兒說謊行為及處理有以下六種:
一、孩子為了「敷衍」而說謊,要教他好好說話:
有些孩子在情急之下會說出敷衍性的謊言,例如急著跟同學打電動,就敷衍說功課寫完,其實根本沒寫。爸媽可以明確告訴孩子,你要跟他談這件事,教孩子好好回答問題。
二、孩子「逃避不想做」而說謊,要鼓勵他說出想法:
譬如學齡前孩子不喜歡上才藝班,有可能說「班上同學不喜歡跟我玩,所以我不想去。」這時應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想法,找出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原因,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求證孩子說的是否為事實,這樣有可能會讓孩子再說另一個謊,來達到逃避的目的。
三、孩子為了「吸引關注」而說謊,要多關心內在需求:
譬如孩子會跟家長反應,我的身體哪裡痛,非常不舒服!有一類家長會選擇直接戳破孩子的謊言,這樣不但讓孩子沒有台階下,還可能引來更多孩子不正確的反應,原因在於孩子是有內心需要,希望成人能陪他、與他互動。
但孩子發出了很多訊息後,依舊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應與回饋,自然就為選擇用大人關心的議題來說謊。
所以要具體的教孩子以適當的言語表達自己的需要,例如「下次你可以跟我說,媽媽你又再忙,又不陪我玩了。」久了孩子就不需要用說謊來博取父母的關心。
四、孩子「做不到又不服輸」而說謊,要告訴他不要在意結果:
有些孩子說謊,是因為自己做不到卻又不服輸,例如明明就不會下棋,同學在討論下棋時,就偏要跟同學說在家下棋都可以贏爸爸。父母可以適當的訓練價值觀,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恥,也讓孩子知道,周遭的人都不喜歡他這樣說,當孩子得不到支持與回應時,自然會減少這類的說謊行為。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