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爸爸參與育兒過程有四大影響力
美國教育部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曾經做過一次調查,調查針對雙親家庭的學齡後兒童,爸爸參與照護比較多的小孩,學校成績比較好,而參與的課外活動越多,小孩越幸福。所以,爸爸越多參與孩子活動,越能提升孩子的表現。
爸爸對孩子有無可取代的影響力
1.有助孩子人格發展
以前的研究就證實,爸爸不論對男、女生的人格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性,有父親參與育兒過程的孩子,將來人格發展會相對較為健全。這是由於男人和女人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孩子的犯錯事件看法不見得一樣。
此外,孩子其實可以分辨出一個教養者和兩個教養者之間的差異,當教養者只有一人時,孩子很容易會踩過底線、樂於挑戰權威;但如果同時擁有兩位教養者、且雙方口徑都一致,孩子就比較不敢囂張、亂踩底線,教養過程也會更加順利。
2.爸爸的參與,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對象
很多女孩子,會把爸爸當偶像。我們追溯原因,其實跟父親的參與程度有關。
從小父親陪玩的時間越多、參與家庭事務越熱絡、與母親感情愈好的父親,這種父親,成為女孩心中偶像的機會越高。而女孩也會越期待他之後組成的家庭,有一個能夠像爸爸一樣,負責任的男主人。爸爸參與,除了影響擇偶對象,研究更發現,孩子是否可以在適齡的時候成家,找到理想的另一半,也跟爸爸有關。
3.理性的象徵
一般來說,男性較具理性的特質,在育兒方面可能比較擅長講道理、為孩子分析問題並提供具體解決方案,這種教養方式對某些氣質的孩子來說特別管用。
有些孩子遇到紛爭時,非常重視公不公平、沒有犯規…等理性層面的思考,例如:「上次是他先玩,為什麼這次不能讓我先?」這時如果是爸爸以理性的態度說之以理(那這次你還是讓他先,但是等一下你可以玩久一點),可能會比較教得動。而媽媽(女性的特質)通常較為敏感,思考問題時比較會從感性出發、往細節處延伸,因此,一個家庭裡最好同時擁有理性與感性兩種特質的教養者,爸爸和媽媽最好一同參與育兒與教養的過程,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同時培養理性與感性。
4.帶動大肢體動作的發展
對5歲以前的幼兒而言,大肢體動作的發展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舉例來說,2歲的孩子就應該會踢球了,有爸爸引導的孩子,在這類體能運動的學習發展上,普遍都有較好的表現。
研究也指出,爸爸參與育兒工作對孩子來說的確很重要,他可能不一定需要每天打理、照顧寶寶的生活起居,但是他必須和孩子互動、跟孩子遊戲,因為遊戲這件事情是男性比較擅長的,是爸爸很重要的工作。
那些橫衝直撞、跑跑跳跳、玩得亂七八糟、笑得稀哩嘩啦的玩法,我稱作「爸爸式的野蠻玩法」,過程裡其實包含了很多正向情緒與親子感情在其間流動。其實,不是媽媽沒有心陪孩子遊戲,而是有些比較需要體力的遊戲是媽媽做不來的,例如:讓孩子騎在背上、肩膀上…等。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