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最難的就是拿捏分寸
父母在管教的過程中,常會遇到「鬆緊」的問題。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總是會覺得,是不是管教太鬆了,才令孩子如此肆意妄為,因此,就會管教的更嚴格,但殊不知,正好相反,常見的情況是,爸媽管教太緊,孩子才會產生這些情緒行為問題。
很多爸媽會反問「怎麼會,以前這樣就沒事」,這是因為孩子長大了,心智變成熟了,更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教養的方式就應該有所調整,如果繼續拿管教2歲娃的方式來管教4歲孩子,就會發現不僅行不通,越嚴苛還會覺得狀況越來越糟。
教養要遵守過猶不及的原則,做太多反而會有反效果,例如:
1.大人限制太多,孩子就會叛逆
很喜歡這句諺語「當上帝為你關起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常會拿來跟家長分享,當大人一直說不行、不可以的時候,孩子只會感覺到,怎麼什麼都不行、怎麼什麼都不可以,就容易產生情緒,孩子再大一點,自己也會分析,這件事有什麼好不行,那件事怎麼會不可以,就會反抗硬要去做顯得叛逆。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限制」要隨著孩子的心智成熟,適度的放寬,當告訴孩子「不行、不可以」,關起孩子一扇門的時候,記得同時也要開啟另一扇窗,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行、可以的,孩子才不會覺得走投無路,無所適從。
2.大人嘮叨太多,孩子就會講不聽
最近一個朋友才在抱怨他的4歲女兒,一直講不聽,念她,還會頂嘴說「不要再講了!」甚至還把耳朵摀住,超級難教。仔細了解,原來是碎念惹的禍。沒有人喜歡被嘮叨,,當大人一直嘮叨碎念,孩子就會覺得很煩、不想聽,因為覺得「每次大人都講那些,我都知道了」,而大人的感覺是,「要教你,結果你還不聽,才一直犯錯……」,就這樣惡性循環,你覺得大人跟孩子誰該先打破循環?當然應該是大人,總不會期待一個4歲小娃吧!
大人要改變平時說教的方式,確認孩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明白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你做得到,請加油」,孩子發現大人不一樣了,也會試著改變,當孩子有努力,就該給予讚賞,孩子才會更願意聽大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