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到中年級,該如何培養學習態度?
三、小學二年級—著重獨立
進入二年級,孩子對於學校已適應,接著重心就該放回學習上,爸媽要逐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寫作業、念書、做計劃,家長可以將依賴到獨立的過程拆解成好幾個階段,逐步讓孩子練習,要相信孩子他可以做到,如果家長始終不放心,孩子會養成反正爸媽等等都還會再看,就不會盡力完成。此外,這個年紀心智已就成熟,未來的學習不會是只有個人,一定包括團體,因此尊重每個人、多站在他人立場想是重要的,在團體中,不影響同學聽課的權益、不影響老師課程的進行,都是二年級的孩子該學習的。
這年紀的爸爸媽媽還是需要多關心孩子現在的課程內容,幫孩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並運用,讓孩子發現原來這些知識離他這麼近,會更加提升孩子對於學習知識的興趣。
四、小學三年級—著重溝通
這個年紀要培養團體合作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學校會有不少的小組討論與分組報告,其實很多學校在一二年級就會讓孩子嘗試,分組討論這件事不是只有在學校才能進行,在家中爸爸媽媽也能培養,例如可以招開家庭會議,大家討論大掃除工作、旅遊計畫、晚上時間分配……等,就算是家人,都要注意溝通該有的禮貌(大人也不例外),請孩子試著將該做的事整合起來(例如大掃除的範圍、細項),討論如何分工合作(誰掃什麼範圍,公平性、合理性),並擬定計畫(有什麼時間可以掃,多久可以完成等),在家有練習,孩子在學校才能更順利。
五、小學四年級—著重負責
三四年級的學習態度對未來工作的態度是具有影響力的,孩子光對自己有責任感已不夠,要對團體(小組)也有責任感,小組必須由一個問題的產生,彼此討論出解決的可能方法,設定目標,並組織意見分配工作,當有意見不合時,也能夠靜下心來傾聽他人意見,分析自己與他人意見誰比較好,若自己的比較好,則試著溝通說服他人。除此之外,要隨時關心彼此的進度,互相協助,是這個年紀相當重要的任務。這些試未必在學校才能完成,在家中、出遊與同儕遊戲時,可能都會需要分工合作、溝通協商的技巧,也都需要責任感,因此爸媽可以把握機會引導孩子培養該有的學習態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