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易崩潰孩子,留意10原則會更好帶
6.滿足孩子身體所需活動量:
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啡、正腎上腺素及血清素,讓人擁有正向情緒,因此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更需要規律的運動,例如可以讓孩子上些幼兒足球、籃球、體操等課程,或帶去跑操場、騎腳踏車、健行爬山等等,不過他們也不適合太累,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可以觀察一下孩子所能負荷的運動量。從小建立運動習慣,孩子未來在遇到壓力或情緒時,也就比較會運用運動的方式來紓解。
7.用正面詞彙形容孩子表現:
這與心理學裡的畢馬龍效應有關,所謂畢馬龍效應是一種自我應驗的預言發展,也就是內心的期望會影響現實狀況,例如覺得孩子很愛哭,孩子可能就真的會很愛哭。孩子對自我的了解都是來自別人對他們的評價,例如常說孩子膽小,孩子就覺得自己是膽小的,相信沒有爸媽希望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是負向的吧!也沒有爸媽希望有一個負面行為多的孩子吧!
因此,多視著正向看待孩子,例如很固執,可以想成孩子堅持度高,孩子動不動就哭,孩子善於表現情緒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8.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線索:
孩子在崩潰之前,一定會有情緒變化,只是可能很小,但想要讓孩子學習情緒調節,就需要做到情緒覺察,大人要先覺察出才有辦法教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情緒這種事,就是要在很小的時候立即處理,就像情緒溫度計中的2~3分時,若累積情緒到5分,那就真的很難收拾了。
9.邀請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在每次事件後,注意大人不要一昧地說教,因為這是你的解決方法,未必適合孩子,就算適合,孩子也會因為覺得是被要求,而聽不進去,最好的情況是請孩子一起想想辦法,未來在有類似的狀況發生時,例如同學莫名在笑你時,你覺得怎麼做會比較好呢?父母可以針對孩子提出的方法給予小建議,總之要讓孩子感到父母是隊友,是一起來解決問題的。
10.教冷靜比教道理優先:
當孩子有情緒時,大腦理智線可以說是斷掉的,這時候說道理不僅沒效,還可能是火上加油,大人要隨時謹記這點,會讓孩子情緒更糟的話,不要在當下說,教孩子冷靜才是關鍵,這樣孩子未來在面對任何事時,才能先冷靜下來,用理智來處理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