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易崩潰孩子,留意10原則會更好帶
當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往往是大人感到最頭痛的時候,因為常常抓不到孩子為何鬧情緒,就算知道發脾氣的原因,也常會感到教得很無力「怎麼孩子又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在哭鬧」,殊不知大人認為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大事。
每個人先天的個性氣質不同,易崩潰孩子就是先天氣質上對某些事物特別敏感,反應特別激烈,就像是一輛很靈敏的跑車一樣,油門稍微踩一下就會爆衝,方向盤稍微轉一下,就可能大幅度轉彎,爸媽所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了解自己這台跑車的性能有多強,學習駕馭,未來才能平穩的駕駛在社會的道路上。因此在教養上,爸媽要注意10重點:
1.建立可預測的生活作息:
變化容易讓這類的孩子焦慮不安,因為氣質上他們的反應總是比較強烈,因此外顯出來的就是崩潰、鬧脾氣。所以在教養上,他們需要更多的規律與預告,能知道即將會有變化,就能先做好心理準備,減少崩潰頻率。
很多爸媽會說,他們有預告,但最後還是一樣,這是因為預告方式沒做對。孩子經驗不夠多,光從敘述去想像畫面是困難的,所以爸媽儘管預告了老半天,孩子實際遇到了還是崩潰,建議要讓孩子能預期,視覺化呈現很重要,現在網路很方便,照片、圖片要搜尋均非難事。而這樣的作息也能及早建立孩子規劃的能力。
2.避免變動、減少轉換頻率:
在氣質上,這類孩子往往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這對於適應能力強的父母來說,是很難體會的,因此建議步調快的爸媽,在給孩子安排活動時,最好是心中的數量再減一半以上。就算是進出家門,例如外出買東西,回家後再出門去公園,也是一直在轉換,所以大人才會常覺得孩子矛盾,一下說不出門,真得出門後又說不要回家,總是一直不要不要,好難搞,其實問題是出在一直變動轉換,倒不如直接買完東西直接去公園再回家。
減少轉換頻率,多留一些空白時間,孩子崩潰次數會減少,爸媽也能藉此提醒孩子,「有沒有發現,多一點時間,不要一直換來換去,你會覺得比較輕鬆,心情比較好?」引導孩子察覺自己的氣質與需求。
3.給予選擇權,2~3個最理想:
孩子都喜歡有自主權,當感覺到被命令、被規定時,就容易有情緒出現,因此給予孩子選擇權,就是既能符合大人期待,又能滿足孩子需求的最佳方法。
但,易崩潰的孩子往往敏感,也容易想太多,太多的選項,反而會壓垮他們,因此選項以2~3個為佳,這樣的教養方式,其實也是在引導孩子,當感到被命令控制時,不妨以冷靜的態度,提出其他方案來協商,結果絕對會比鬧脾氣好。
4.讓孩子感到大人有聽他說: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建立跟孩子的連結。發展本來就是先「自我」才有「他我」,孩子必須先感覺大人有懂他,他才可能靜下心來聽大人說,因此,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若大人接下來要說的話是不能讓孩子冷靜的,那就乾脆先不要說,是非對錯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冷靜過後再引導。這樣的方式同時也能讓孩子學到,有情緒時是沒辦法好好溝通的,冷靜下來把話說完整,得到的結果才會比較好。
5.生活作息要有規律:
易崩潰的孩子,往往不是先天就相當有規律的孩子,例如寶寶時可能還沒到餵奶時間就再哭,總是很難入睡等等。越是這樣,越需要協助孩子建立規律。幫他們建立規律可能是個大工程,因為爸媽勢必跟著改變作息,但建立規律的好處在於,孩子不容易因為生理狀況而產生情緒,例如孩子不會因為太餓、太累、或無法預期接下來的活動,而崩潰。當然,隨著孩子年紀增長,生活作息有所變動在所難免,也需要學習彈性面對變化,但這些建議先有規律生活後再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