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怎麼辦?要記得教他6件事
3. 教他衡量輕重,再判斷要不要說
打小報告會形成一種習慣,尤其當大人每次都處理時,孩子就不會學到要先衡量事件的輕重緩急,再判斷有沒有需要告訴大人。沒有判斷能力的孩子,是會引起許多人際衝突的,因此大人要教孩子分辨事情是需要「報告」的,還是只是來「告狀」的,這兩者是不同的,「報告」指的是這件事是有害或危險的、他人是故意的,或這是件重要的事,要來跟大人說才能讓自己或他人安全,或者是一定需要大人協助的事。因此當孩子是來報告,這是沒問題的。而「告狀」指的是這件事較無害,可能是意外或不小心的,或這是件不重要的事,來跟大人報告反而會讓他人被罵,或者明明就可以自己解決的事也來說。如果孩子偏屬這一類,那就需要好好引導。
4. 教他考量安全,再伸張正義
提醒孩子沒有任何人喜歡被告狀,如果對方當場聽到自己被告狀,想一想對方的反應會是什麼,如果對方是衝動性高、會動手的孩子,那麼豈不是可能會有危險。因此就算孩子今天告狀是為了伸張正義,也要請孩子先考量安全的方式,再去做。
5. 教他思考動機,再進行溝通
很多時候,孩子來打小報告,是因為自己處理不了衝突,氣不過,而想藉由大人來讓對方受到懲罰,當然,也有些時候,孩子來打的小報告,根本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因此,探究孩子打小報告的動機很重要,可以詢問孩子,「你來找我說這件事,是希望有什麼結果嗎?」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孩子是要尋求協助、想要對方挨罵,還是純粹想要證明自己?再進一步溝通引導。不過,相信我,大部分的孩子其實真的沒有想那麼多,他們只是想有人聽他說話,同理他罷了,因此大人千萬別急於預設孩子的目的。
6.教他觀察情境,再決定報告時機
有些孩子一看到同學有爭吵,就立刻打小報告,但當大人過去時,同學們早就自己解決紛爭了,這是因為孩子根本沒搞清楚狀況就急著去報告。而有些孩子打小報告,是明知事情沒有很重要,但就是想急著跟大人說,完全沒有看大人是否在忙。這兩種過於急切的處理方式,都可能讓孩子得到負向的結果,被同學批評很奇怪,沒甚麼也要報告老師,或是被大人忽視、責備。因此要教孩子,觀察情境,例如有人會受傷嗎?有東西被破壞嗎?即將發生危險嗎?……如果都沒有,那或許先等等,這件事可能還不到跟大人說的程度!而想找大人分享感覺的小報告,也因先觀察大人是不是有空,這類的小事不需要在大人忙碌時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