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的孩子不是壞,而是不能控制
過動的孩子在學校經常會有狀況,例如上課不遵守規範、干擾同學、影響課程進行或與同儕起衝突等,當孩子常闖禍或惹麻煩,大人總會思考,是不是對孩子的懲罰不夠重,才學不到教訓,因此往往會施以更加嚴格的管教,或大聲喝斥,甚至會有父母動手,而在學校,孩子可能就會被禁止下課、罰抄寫……等,殊不知這些懲罰對孩子一點用也沒有,因為孩子就是無法控制,才有這種種的行為問題,所以罰再多也一樣,甚至可能越罰越糟。
過動孩子行為問題多,不是故意而是不能控制
研究指出:ADHD孩子的大腦有四區較一般孩子小,包括:杏仁核、伏隔核、海馬迴、尾狀核與殼核,而這些腦區域主要的工作就是情緒調節、抑制衝動、處理專注、學習、記憶和動機等,然而,ADHD成人的這些區域和正常人就無此差異,可見ADHD孩子分心不是故意,也不是教養問題,而是大腦發育較慢,導致孩子失去控制力。
ADHD的孩子不能控制「脾氣」
過動的孩子小時候經常大哭大鬧,情緒激動,給人脾氣暴躁的印象。他們常顯得沒有耐心,難以處理挫折的情緒,容易誤解他人意圖而發脾氣。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因在生活中常遭遇各種困難,開始會覺得處處不如人,而感到自卑、自我否定,甚至會有憂鬱的狀況,這部分女孩子會特別明顯。這也是為何我們不贊成用嚴厲的管教方式對待ADHD,因為高壓的控制往往會將孩子推向兩種極端,不是越來越叛逆,對立反抗,就是越來越消極、自我否定,甚至有抑鬱症。
ADHD的孩子不能控制「說話」
插嘴、搶答、多話、愛出聲、音量大、說話欠缺條理…等,都是ADHD常見的行為問題,這些往往會影響課程進行、影響同儕關係,更可能會害得自己沒把對方的話聽完,而影響學習與表現。
ADHD的孩子不能控制「力氣」
本體覺與大腦動作協調區域不成熟,孩子動作表現較粗魯,所以常有破壞玩具或物品的情況發生,想跟同儕打招呼看起來都像攻擊,只是要跟同儕玩,卻可能讓對方受傷。不要以為過動的孩子運動細胞會很好,其實大多數的ADHD孩子動作多半不太靈活,複雜的動作技巧,例如跳繩、單腳站、運球、擲準或接球等,往往會感到很吃力,若不及早介入,ADHD孩子會因為自己知道不如人,而越來越不喜歡和同伴一起玩。
ADHD的孩子不能控制「專注」
他們不僅很難持續專心一段時間,也很容易因為分神,就忘了回來繼續完成剛剛的事。孩子的喜好,也會深深地影響學習動機,只熱中自己有興趣的事,因此有興趣的科目和沒興趣的科目,往往成績落差大,這也會讓孩子對於沒有成就感的事,更提不起勁,惡性循環。由於ADHD大腦執行功能不好,所以容易忘東忘西,也容易搞錯重點,影響學業表現。
ADHD的孩子不能控制「衝動」
他們往往沒有耐心等待,對任何事總是還沒想清楚就行動,不喜歡按部就班,不喜歡依照順序去作事,一點干擾就忍不住分心,一有情緒就忍不住動手,一看到新奇的東西就伸手去碰去摸,總要立刻滿足,相當欠缺自制能力,這也是ADHD的核心問題。
ADHD的孩子不能控制「好動」
孩子在3歲左右,爸媽會發現他們往往愛到哪裡就到哪裡,完全不受控制,到了中大班,或許上課時走來走去的狀況減少許多,但要孩子好好坐下來還是有困難。到了小學,雖然可以坐著一段時間,但是身體還是會動個不停,例如坐兩腳椅、愛轉身坐,坐姿非常隨便,總是發出聲音,干擾同學或自顧自地說個不停等。
►推薦閱讀:ADHD大腦發展慢,別用同齡方法教
在學校,我們可以怎麼協助ADHD孩子?
ADHD到了學校,往往由於會干擾秩序或無法完成交代事項,而禁止下課或罰寫,但剝奪下課,動不夠就靜不下,被罰寫,孩子還是沒有學到如何自制,因此最後往往只剩服藥這一條路。不過有很多用心的老師和家長會詢問,可以怎麼幫助這些孩子,以下提供一些在學校的策略:
1.孩子盡量別坐靠門或靠窗的位置,減少干擾。
2.別讓孩子坐太久,上課時不妨找機會讓孩子當小幫手,起來走動一下。
3.幫孩子將作業分段完成,ADHD的孩子往往不善於組織規劃,太多的作業他們會覺得不堪負荷,因此分段給予會讓孩子覺得能夠勝任。
4.給予步驟化的指令,簡短扼要,讓孩子容易掌握重點與順序,必要時,寫下來,增加視覺提醒的效果。
5.多透過請孩子覆述一次,確認孩子理解狀況。
6.鼓勵孩子下課多坐出力的活動,以幫助下一堂課靜下心。
7.孩子易對不公平情形、或不明確意圖產生暴怒,例如同學不小心的碰撞,會解釋成是故意的,建議老師可以花一些時間,鼓勵班上同學在遊戲前將規則說明清楚,不小心的碰撞養成習慣先跟對方道歉,這都能減少班上人際衝突的情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