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收玩具要針對年齡來教:1-6歲訓練法
而不同圖案的四片或六片等大片拼圖也是一種練習方法,譬如孩子拼完拼圖後,教孩子把紅色蘋果放進一個盒子裡,把黃色香蕉放進另一個盒子裡,以此類推。
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對應方式,而面對似懂非懂的一到兩歲孩子應該先透過像是玩遊戲方式,讓孩子慢慢熟悉對稱與歸位的感覺,甚至讓他們體會歸位的好處,接著再讓他們練習跟著父母一起收玩具,才會產生更好效果。
2.跟孩子一起開心的收
很多父母礙於教養責任與壓力,常會不自覺跟孩子說:「你為什麼又弄得亂七八糟,媽媽不是跟你說過要收玩具嗎?」但這句話對一到兩歲的孩子而言,他們不一定聽得懂或可理解,所以有時很難得到正面的回應,況且父母若對一到兩歲孩子的態度就如此強硬,往後會更難教養愈來愈大的孩子。
其實,一到兩歲的孩子也非常容易受到其他人情緒所影響,看到媽媽笑,他們會跟著笑,看到媽媽哭,也會跟著哭,因此如果看到媽媽非常生氣的要他們收玩具,他們也許會產生不好的連結。
反之,如果他們看到父母或兄姊是一起帶著快樂的心情在收拾玩具;或者一起帶著笑容,開心的比賽誰收玩具比較快,收得快的人可得到鼓勵,這種快樂氛圍會讓他們感受到收玩具的好處。
3-4歲:「闖關遊戲法」
兩歲是最常講「不要」的年紀,常常聽到父母跟孩子說:「你玩完玩具要收喔。」兩歲孩子常是想也不想的回答:「我不要。」由於兩歲孩子已經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想法,卻常常是負面語言比較強勢。
不過,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想講不要,並非心裡真的不要。對此,父母要理解兩歲孩子心口不一的狀態,情緒也不要繞著孩子的「不要」走,先忽略孩子的回應,自己開心的示範收玩具,把收玩具當成玩遊戲,兩歲孩子看到好玩的樣子,就會跟著一起來做。
基本上,三歲孩子已經慢慢理解玩完玩具要收玩具,因此,當三歲孩子說不要,他們心裡真的不要的成分會居多,父母就要試著去了解孩子不要的原因,才能找出相對應的教養方法。譬如他的心態是,我知道要收玩具,但我還沒有玩完,為什麼現在就要收玩具?為什麼要照著你的指令做?
1.設計闖關遊戲
看到家裡散落一地的玩具,可以設計闖關遊戲,用分配領土的概念,告訴孩子:這邊是我的領土,那邊是你的領土,我只要收好這裡,就可以占領這裡,我快要收完了,我要占領這裡了,你的動作要快,不然我也要占領你的地方。
基本上,比起玩玩具,收玩具的無聊成分當然比較高,而且二到四歲孩子的行為不是強迫得來,不如花點心思設計遊戲,引發孩子收玩具的內在動機。
2.確認孩子的專注持續度
計算孩子的專注持續力有多長?假設孩子玩一項玩具,大約玩二十分鐘就不想玩,而他收這項玩具要花三分鐘時間,這樣父母應該在他玩這項玩具十七分鐘後,就引導孩子進入收玩具階段。
玩玩具與收玩具應該是同一件事,父母要見好就收,不要等到孩子對這項玩具失去興趣了,丟下玩具跑走了,才要孩子回頭來收玩具,通常難以得到孩子正面的回應。
3.了解孩子為何不收
三歲以上的孩子已有思考能力,有時他們不收玩具並非故意耍賴,而是他們心中另有其他想法,父母要了解孩子不收玩具的背後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孩子不收玩具的狀況,並協助孩子收拾好玩具。
譬如孩子的積木還沒有拼出他心中想要的樣子,他不想收手。或孩子心裡想:我不是不收,只是我還沒有玩完,我有我的順序,我先去玩別的,等一下就會來收了,為什麼一定要照著你的順序走。但這些背後原因的想法,三歲孩子可能還無法完整表達。
(下一頁繼續)